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如题所述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科学指导学生,让学生自行探究提出的问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动手操作研究问题,用创造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引路点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作为倡导“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应首先把“问题”收集起来。没有问题,谈何“问题解决”教学,事实上,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专家和教材编写人员凭空想出来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重视教师的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疑问。因而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问、学生答,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班中少数

优秀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发问机会的现象,这就体现不出“学生在学习知识由不理解到比较理解到最后全部理解,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由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到最后完全熟练。”这-过程。因而,在学生学习新课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前提。

二、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而且耍满腔热情地鼓助学生学会提问。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看书阅读,单纯地吸收知识,无从谈起发现和创造。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但要弄懂基本知识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注意多样性,可以由教师提出,但若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潜能开发的价值更大。开放的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来找出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问题解决”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设问的情境,提供问的机会,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转给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的,但老师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或当堂答复,或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释疑,或在课后做个别解释。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指责嘲笑。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专注的目光与神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勇敢提出问题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应始终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反之,如果对他们加以训斥,或认为此问题与本课的重点无关而置之不理,必然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极容易使学生产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是否会满意、是否围绕本节课重点是否正确等顾虑,从而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及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三、引导探索,形成学生自主参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1.动手操作,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做了明确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助干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合作支流,加深数学知识的认识。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组织学生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于教材的核心问题,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会学有成效。

3.实践运用,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耍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学的方法自觉、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其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关系的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1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

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多角

度的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训练学生罗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