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我与地坛》读后感 800字

要800字以上的 别写个小学水平的传上来···谢谢合作!!

人都是有一定寿命的。并且人必然要生,那必然要死。可以看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就像连体婴儿一样,无法单独生存下去。既然你已经知道你必然会生,也必然会死,那你何必去思考自己将来怎么死的。要知时候一到,寿命将尽,谁也无法抵抗。
  
  那么,生与死,又究竟是什么?生,根据在字典里的解释,我可以造一个不一定对的句子:你生了也生了。这该作何解释?第一个生,是出生的意思;而第二个生,则是生存、活的意思。死,自然好解释,就是(生物)失去生命,自然就是死了。
  
  如果自己来解释,那么生与死并没有一个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那么,我认为生与死则是人一生必经的磨难,或者说是是必须经历的两个过程。史铁生认为生是交给一个人的事实,而死是顺便保证的结果,是一个盛大、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想,刚出生的人使生已经变成了一个事实,但他还不会明白生与死的概念。可是,他总会本能的反抗死的威胁,这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能。而有的人不怕死,则是他们已经没有缺憾,看透一切,又怎么会怕死呢?我怕死,所以不想死。大部分的人死之前都是痛苦的。我害怕痛苦,所以怕死。修禅者说:“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对死亡要存有感谢的心,因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万种的责任,带着一生的功德,迎向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人生如梦。生是梦的开始,死是梦的结束。但梦怎么样全靠你自己的定夺。有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生?
  
  其实,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人的出生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你不是活着的,那么又何来生一说。如果你没有活着,也就没有生。没有生,何来死?所以,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生,当然是为了活着而生,为了活着但却不得不死。这亦是人的宿命。
  
  其实啊,人这一生不过一瞬,而这就是生与死的过程。而生与死自无定义与道理。
  
  《尖叫的海棠》里曾有一段裴雨棠和阮石的对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虫子,你说我会不会死?和那只小狗一样?”
  
  “流点鼻血就会死?你以为生命像花瓶一样脆弱?”
  
  “我一直都以为,我正在死去。”
  
  “所有的生命都会死去,有生就有死,这并不可怕。”
  
  “如果结局一定是死,为什么我们还要生?”
  
  “生命是因死亡而美丽的,人生是因遗憾而完美的。”
  
  生与死的关系并不可怕。生命是因死亡而美丽的。
  
  人既然能生,必然就是老天要让他在这世上留下点什么来。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干某件事情。但你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须要活着。人生着就一定有着自己的理想,那为何不趁还活着去完成它?我们正在活着,也正在死去。那之间是有过程的,有过程就必有时间,有时间你就可以完成它。
  
  所以,暂时不用考虑人生的生与死,而是把自己充实好了,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饱和丰富的境界。
  
  那么,生亦无憾,死亦无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0
生命意义——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一 我固执地认为《我与地坛》我们这个时代经典 史铁生文字很美我喜欢《我与地坛》用细腻笔调呈现在读者面前那沧桑古园喜欢作者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落日光辉、雨燕高歌、苍劲古柏、夏雨秋风以及对与四季相应多种事物排比铺陈但那情真意切文字并不吸引我主要理由尽管我个美文崇拜者因为我读这篇文章不象欣赏那些闲情逸致文字那样轻松而时时停下来反反复复地想努力去捕捉文字背后蕴涵着深厚意蕴 使我难以摆脱弥漫在文字中间那股沉重和苍凉当史铁生在“最狂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当终于明白自己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之时心绪荒凉很自然地想到了死地坛让在惨遭厄运之后慢慢地平静下来
十五年前那个下午“失魂落魄”“摇着轮椅进入了古园”这次偶然“进入”作者生命史上转折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古园“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仿佛就为了等为了给一个思索生与死地方寻找一个活着理由
古园一座神圣祭坛它上面曾经供奉过无数祭品象征着生欲望也表达了对死恐惧沧海桑田如今祭坛上早已没有了那些祭品有斑驳琉璃颓圮老墙飘摇树叶还有那“摇头晃脑”蚂蚁、“一朵小雾般”蜂儿、“会忽悠一下升空”瓢虫古园败落自然界生生不息似乎蕴藏着生命奥秘也紧紧拽住了史铁生于几乎天天来到地坛摇着轮椅走遍园子每一个角落在那里度过春夏秋冬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意义
古园一个思考生死最适宜场所尤其对一个血气方刚便遭命运残酷一击人史铁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去处”达到了物我合一境地渐渐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一个可以辩论问题而只上帝交代一个事实“死一件不必急于求成事死一个必然会降临节日”把死当作生命中必然要降临“节日”便安心多了因为参透了死亡便开始面对厄运而不再逃避 二
死容易生却苦难对史铁生这样身躯残疾人生来说尤其如此
虽然接受了生事实可还没有寻找到生方式不知道该如何抵抗命运这时候母亲出现了母亲深情牵引着走了出来
史铁生母亲一个深明大义母亲“这她唯一儿子她情愿截瘫自己而不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这样母亲忧心忡忡、心力交瘁注定活得最苦最累也正这种苦难铸就了母爱如高山流水
史铁生回忆母亲怎样无言地送出门去地坛怎样焦灼地在偌大古园中寻找看一眼便又悄悄转身离去揣测当年母亲心中兼着怎样痛苦与惊恐及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祈求因为儿子痛苦在母亲那里加了倍
史铁生写下这些文字包涵了痛悔万分因为当年被命运击昏了头等醒悟过来时母亲已被上帝召了过去
这种感情直逼心灵深处母爱隐忍顽强、独担苦难唤醒了儿子醒悟母亲“活法”就成了该如何面对苦难答案
当腿无法再走时候轮椅载着去古园参透了死玄机;当心无法再走时候母亲让心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生命一种苦难苦难存在于世界每一个角落苦难也伴随着生命成长
经历了严寒冬季才有风和日丽;苦度干旱岁月才迎来雨后蓬勃生长生命暴雨过后妩媚大地;风沙吹过百花盛开飞鸢在蓝天中搏击云海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它们都在经历苦难奏响着生命凯歌
人类社会芸芸众生更在苦难中一步步走了过来
我不知道人类创世故事有几分真实但我相信带着野性人类祖先在苦难中不停奋斗、挣扎才找到了火找到了石器找到了箭矢找到了青铜找到了铁倘若们脚上不扎满了荆棘们瞳仁不布满了血丝我们今天可能还在无边荒野上爬行过着茹毛饮血日子离兽很近离人很远 苦难生命法则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

既然世界上一定要存在苦难那么“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角色?”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但丁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人类文明史上有多少这样铁骨铮铮伟岸丈夫为了更多人不惮于前驱甘愿牺牲自己
拥有金碧辉煌宫殿、拥有美艳绝伦宫娥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为了寻找人类灵魂归宿宁愿放弃一切雍容与奢华浪迹天涯
创造了精神金字塔写下了《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晚年却要离开妻子和家园去寻找良知和道德乐园
还有鲁迅说就让我来“肩起”这“黑暗闸门”放们走进黄金世界去用手中笔“呐喊”喊醒了铁屋子里醉生梦死人们自己却背上了沉重十字架
这圣人苦难们为了理想与信仰主动承受苦难们盗火普罗米修斯

所以苦难并不如表面所呈现只一种挫折它更一种灵魂历练历史上凡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真正懂得生命价值
古希腊荷马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利亚特》和《奥得赛》……
莱茵河畔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可心中却激起了奇妙旋律化作了伟大《欢乐颂》……
还有梵高一个画家一名荷兰人一位精神分裂患者短暂即逝一生充满了难以忍受种种磨难可笔下《向日葵》却吟唱着一曲生命赞歌
这伟人苦难们都横遭命运捉弄却不曾向命运低头痛苦蜕变一座桥梁由此走向成功彼岸

这样看来一个历经磨难人虽不幸却也幸福;而一辈子没有遭遇坎坷人并不懂得人生真滋味
史铁生笔下所关注苦难不甘愿牺牲圣人也不历经磨难而成功伟人而普通人芸芸众生苦难
写了一个漂亮而又弱智少女写了一个有长跑天赋却阴差阳错朋友还写了一对逃不过岁月流逝恋人如果说释迦牟尼和但丁们为了信仰主动去承受着苦难;荷马和贝多芬们当苦难降临时将其视作成功催化剂;而芸芸众生承受苦难却更真实而悲伤不幸命运规定了你来承受苦难角色而你苦难并不驶向成功桥梁可并非圣人也成不了伟人你必须接受它接受这生命中最犀利残酷和最长久伤痛
“就命运而论休论公道”
想起了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这故事严酷性在于:复明永远希望而失明现实却无法改变芸芸众生苦难就像这样默默忍受着为摆脱它努力着岁岁年年但苦难始终存在经历了痛苦并没有辉煌在前方召唤这样苦难更让人为之所动也更真实和伟大因为忍受痛苦和苦难本身就闪烁着生命光芒
后 记
我始终认为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诠释着“不知死焉知生?”由对死参透到找到该怎么活其中一度迷茫:活着为了写作还写作为了活着?两者不可偏废人怎么活都要历经苦难而比起圣人们为天下大同;伟人们多少为声名所累有成功以自慰;凡人承受苦痛隐忍保留欲望也保留人生执著更显生命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