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

如题所述

曹华清: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兼与王晓荣老师商榷 前不久,读了王晓荣老师的《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根本原因的分析及教学思考》一文[1],文中有不少观点耐人寻味,读后颇受启发;但对王老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原因是晚清社会腐朽落后的看法还有些心存疑惑。最近,由于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之故,笔者必须直接面对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实习学校所用的教科书正是人民版的教材,对于是否应该采纳人民版教师用书上关于近代民族危机根本原因的说法,有学生搬出了王老师的观点。然而,笔者认为,否定列强入侵是近代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之观点有待商榷,为此写出下文,以期真理愈辩愈明,敬请大家指正。 一、民族危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王老师从语义学和哲学两个领域阐明了“根本原因”这一概念,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要探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更需要辨析清楚的概念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 王老师在文中借用了多个学者的观点证明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列强入侵比较牵强”[1] (p.19),如张岂之的“从乾隆后期开始,中国社会逐渐由盛转衰,到鸦片战争时期已经是危机四伏”,郭廷以的“大致看来,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前期,中国内部秩序已不易维持。则令无外来的冲击,清的治权已不易保”。毫无疑问,张岂之先生指向的危机是社会危机,而郭廷以先生的观点则分明是讲统治危机。在进一步的论述中,王老师还引用了雷颐所说的清政府这个政权“总是被迫变革,被迫变革就很被动了,最终是垮台”[1] (p.20),并由此强调内因的作用,然而,这同样是统治危机的问题,清政府垮台并不等于中华民族垮台!在近代中国,社会危机包括民族危机而不是等于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有联系,但两者也有根本区别。 因此,要弄清楚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首先需要对社会危机、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社会危机是一个外延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民族、思想文化诸多方面。社会危机是“指由于某项自然或社会问题的忽然出现,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对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造成或即将造成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难以为继的状况。”[2]清朝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吏治腐败、财政困难、民变迭起等现象已透露出其严重的社会危机。民族危机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含义有所不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民族”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危机”有两个意思:一是危险的根由;二是严重困难的关头[3]。作为“共同体”的民族在狭义上指主权国家内的各个群体,如汉族、苗族、维吾尔族等,广义上则指主权国家本身,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因此,民族危机既可能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内所出现的尖锐的民族问题,也可能指民族国家遇到的严重的生存、发展问题。后者的民族危机或者表现为外来侵略威胁民族的生存发展,或者表现为民族的落后停滞而被淘汰。由于“在我国汉语中,民族一词是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的,这是同我国近代历史和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的”[4] (p.4131),可以说在“近代中国”语境下的“民族”指的是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华民族。因此,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是后者,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处于严重困难的关头,而且人民版“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所涉及的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是专指在西方侵略下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统治危机是指统治阶层用以控制或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政权受到威胁,面临被推翻的危险。各个朝代末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统治危机。就清朝的统治而言,“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斩清“阎罗妖”的太平军、“驱除鞑虏”的同盟会等都直指清朝政权,由不同原因造成的统治危机伴随清朝始终。(见表 1)晚清的社会危机根源于制度的落后、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封闭;统治危机根源于统治阶层的堕落而导致的统治阶层与普通民众的尖锐矛盾;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形成原因则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二、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扩张 王老师的一个重要论证是国民党败退大陆后蒋介石从内部总结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以比较的方法强调:危机源于内部。笔者认为两者没有可比性。国民党的失败是主权国家内部的政权更迭,更迭的根源当然是由于当权者的腐朽败坏导致天怒人怨、民不聊生,才迫使人民起来推翻它;一个生机勃勃的好政府,没有人会去推翻它,也推翻不了。王老师之说用于分析统治危机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借以推论民族危机的根源则显得牵强。 那么,导致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用下图辩明(见图 1)。 毫无疑问,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是西方侵略与晚清腐败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种下的恶果。示意图直接呈现的是对两大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分析,或者说是两大因素影响下历史发展的可能趋势。就一般情况而言,西方列强的侵略可能出现示意图中的①和②两种情境。在情境①中,列强的侵略带来了民族危机,但危机中的民族能够奋起反抗,坚决捍卫民族的生存发展权,使得民族危机得以解决。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在情境②中,由于被侵略民族软弱可欺,因此,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如近代广大的亚非拉地区。 晚清社会腐朽落后的情况下,历史会有怎样的发展呢?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规律其实已告知了答案:正常情况下会沿着示意图中④的方向运行,即由民众起来推翻当朝统治者,实现改朝换代,或者推动统治者改革调整。晚清之际也出现了这样的势头,白莲教起义、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下层民众所做的尝试。但由于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为更为重要的任务,因此,这种历史发展的势头没有延续下去。腐败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并和西方侵略势力交织在一起,这又导致了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即示意图中的情境③和⑤。 要探讨清楚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有必要在列强的侵略与晚清腐朽落后之间找到这两者各自与民族危机的必然联系。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已清晰地表明,如果没有扩张性的西方世界的崛起,没有外来的侵略,日益腐朽落后的晚清统治就可能被推翻,中国改朝换代后开始新一轮的兴衰历程,但决不至于将整个民族推向亡国亡种的边缘。换言之,晚清的腐朽落后与当时的民族危机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但西方世界在东方的扩张却是必然的。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掠夺是一切资本主义生存的原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更是多次强调了西方必然扩张的观点。他指出,“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5] (p.486)。出于传播宗教的狂热以及“工业化的欧洲需要为它的剩余资本和制造品寻找原料来源和市场”[5] (p.506)的渴望,西方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对于中国,18 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失,转而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5] (p.469)。康乾盛世余晖尚在的 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一行到中国,其意即已在染指中国的巨大市场和资源。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无疑是西方殖民者觊觎的宝地,对中国的扩张侵略战争势所难免。 从根源上看,正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决定了西方列强侵略战争的必然发生以及在坚船利炮下对其他弱小民族国家的赤裸裸掠夺。从 19 世纪中期以来,这种侵略和掠夺一次比一次严重。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20 世纪 70 年代,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就在其《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中指出:“这些国家(亚洲国家)之所以会沦为殖民地,只是因为在当时它们和西方之间存在着一段确实不小的差距”,也就是说,亚洲国家之所以沦为殖民地是因为这些国家不发达[6],梅洛蒂的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强盗逻辑的感觉,但是晚清社会的落后腐朽的确给了侵略者可乘之机,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这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历史教学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王老师文章立论的基本依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 (p.19)。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关于内外因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具有真理性的普遍认识。由于历史本身所具有的过去性、复杂性、综合性、偶然性、必然性等特点,使得历史认识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简单套用某个理论来裁取历史材料、完成历史分析是不可取的。在历史认识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我们最应该坚持的基本方法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活的灵魂。 试想,如果简单地从内因总是变化的这一理论出发,则类似以下的有关民族危机根本原因的问题可能不易解决: 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朝代末期都出现了社会的腐朽问题,为什么并没有必然地招致民族危机,反倒是有些朝代在强盛之时却遭到少数民族的袭扰,形成了当时语境下的“民族危机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华民族危机(日本侵华)同样是根源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腐朽落后吗?要知道,在 30 年代前后,由于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向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美洲的原住民遭遇种族灭绝危机,其根本原因究竟是这些原住民的落后还是扩张本性驱使的殖民者的贪婪?落后就必然挨打吗? 二战中,德国占领欧洲大陆众多领土,很多国家都面临民族危机,因为这些国家落后吗?似乎不是,其中的许多国家属于先进行列。也就是说,制度先进的一些国家也面临民族危机。 上述问题之所以难解决主要就是因为主权国家所遭遇的民族危机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现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可能并不相同。 从表现形式来讲,主要包括:类似于“和平演变”的民族传统被湮没;固步自封致使国家民族发展落后于世界大势,进而失去应有的国际地位;民族国家的安全因外来侵略受到威胁;民族国家灭亡或滑向灭亡深渊等等。 从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来说,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外部侵略,如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殖民者屠杀驱逐美洲土著等;二是由于战乱导致的民族生存发展困难,如二战期间犹太民族的四处流亡;三是国内问题引来外国干涉,即俗语说的家贼引外鬼,典型的例证是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当时由于 18 世纪中期莫卧儿王朝衰落后,一些官员为取得诸侯权位而与外国势力私通,使得“英国人能够挑拨一个印度王公反对另一个印度王公,直到他们成为整个半岛的主人为止”[5] (p.573);四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或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楼兰古国和庞贝古城的覆灭等。 显然,用内外因关系来套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值得商榷的。认识历史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历史认识中就是要具体分析特定历史背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历史对象,充分考虑这些特定语境、特定背景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影响。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就必须充分考虑近代中国的特殊性、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特殊性、近代国际关系的特殊性等。 另外,王老师从心理学归因理论出发,特别担心外部归因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情感反应和责任判断出现偏差,不过,笔者认为,由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事关整个民族尊严与荣辱,因此,认识到外来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并不影响人们的奋发图强之心。事实上,遍览中国近代史,正是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一批批仁人志士才以革命的手段寻求民族解放之路,而且还高举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旗帜,向西方学习,努力实现强国之梦。 两年前,笔者曾撰文呼吁历史教学要摆脱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教条化等现象,让历史回归生动、具体、充实、深刻[7]。这里旧话重提,希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