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我国从1992年以来建立了国家质量体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有效性提高了,以生产制造过程为主的质量管理开始向设计开发、销售和服务为主的质量管理延伸,逐步形成面向市场和用户的质量改进体系。不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与跨国公司比较还有些差距,我国企业目前面临一个如何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问题。 质量管理与经营管理 在企业里设置专职检验员和质量部门,应该说是质量管理工作的进步,有助于提高质量控制的效率,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质量好坏关键在于检查人员和质量部门,连许多企业经营者也认为,质量是质量部的事,形成了质量和经营的脱节。 许多跨国公司实现了这一质量经营思想上的变革和转变,将质量管理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即质量经营。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始终把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的理念和责任,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调查用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质量经营一方面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去追求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质量管理要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针对经营中的问题,用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改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日本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的质量需求,质量管理突出抓了设计开发的质量保证;八十年代质量管理的重点转向开展合理化运动,努力降低成本,保持产品的竞争力;九十年代质量管理又突出了保护环境、节省有限资源,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需要。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开展直接有助于企业经营的活动,这一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质量管理贯穿全流程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C),标志着人们对质量形成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科学的认识。过去那种单纯检查只能区分开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而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不生产不合格品。 专家认为,对于高科技的复杂产品,特别是有关可靠性的产品是不能单靠检查来保证的。像电脑、电视机、汽车等产品的可靠性检查,需要做很长时间的试验。而且这些破坏性检查项目成本很高,不可能大量进行,再加上检查中的错漏检,因此可以说检查对质量的保证作用是有限的。要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必须对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即从市场调查到商品计划、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进行预防性管理。各个部门要落实质量职能,并对质量职能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核和改进,以保证最终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 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人、机、料,法、环、测量等对质量有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控制和预防管理,努力将不合格品降到最低。但对设计开发和销售、服务过程进行很好控制和预防管理的企业就不是太多。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下,企业不重视市场、不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影响而造成的。现在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将质量控制和预防管理从生产制造过程向两头延伸,面向市场、用户,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重在基础企业质量管理大量的工作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日常工作————调查、分析好每一个数据;在制图纸中不出差错;维护保养好每一台设备;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制造中不出不合格品;准确检查每一个尺寸;装配不发生错、漏装;每天保持环境清洁整齐;热情为用户提供好售后服务。这些工作看起来很简单,但每一个人、每一天如果都能坚持做好这些简单的工作,那么将为企业质量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外企业在生产线上培育一个真正合格的贴商标工人,需要两年的时间。贴一个商标没有什么难,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难就难在把一个简单工作的成千上万遍准确做好。由此可见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另外,企业为了适应用户需求的提高和变化,要赶上和超过竞争对手,必须在产品、服务和管理等基础工作上开展持续和有组织的改进活动。质量管理的改进与固有技术的改进(采用新设备、新材料等)相比,涉及的人很多,影响因素面广,难度较大;而且短期内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只要持续地进行改进,特别是对基础工作的改进,聚沙成塔,对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的增强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