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国是怎么设防的?

三国时期,吴国是怎么依靠长江设防的?具体细节,有图最好!

吴国设防长江主要分为战略和战术两部分。

吴国防线有一个致命的软肋,那就是战线过长,守不过来。吴国前期通过战略外交解决了这一问题。交好蜀国以拖住魏军部分兵力,在交战时可以派遣使节赴蜀,就算不出兵,也可以搞搞军事演习什么的,就算不让北军两线开战疲于应付,也不能让北军全力运转国家机器对抗江南。这点是一切的前提,如果北军兵力不足,就不能多点分兵渡江决战,吴国在本土凭借气候地形的熟悉完全可以抵挡。后来吴国灭亡,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蜀国灭亡后,晋无后顾之忧,全力进攻江南,多路大军分路进攻,吴国只能投降。

吴国的布放是依托长江带来的战略优势综合的布防,而不是仅仅布防长江,长江虽然险要,但是那么长的地方,敌人不是不能过长江而是不敢过长江。吴国和魏国接壤的地方是荆州和扬州,吴国将这两个州划入了不同战区,通常会有一个强力的都督经略荆州,荆州扬州互为犄角。在敌人无力多线进攻时,进可双线骚扰交战,退可相互支援,并利用了曹操赖以强大的关键政策——军屯制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出兵时间基本固定。军屯制度有效解决了北方连年战乱土地荒废劳动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带来了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春天和秋天你不能出兵,不然一旦战事不利或者陷入胶着,受到的损失那就会动摇国之根本。江南只要在这两个时期做好侦查防止偷袭就好,一旦北军来了,就坚守不战,还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北军会急着寻求决战,如果没有突破性进展,北军不会呆太久,在这一战略的支持下,吴国前期多次反击进攻魏国,并取得了长江以北很多地区,这些地区提供了珍贵的战略缓冲和纵深,构成了长江防线的前哨站。

战术上,说白了就是后勤打击战术,这一战术的实施是北军不敢轻易渡江决战的根本原因。后勤一直是古代战争的根本,人得吃饭,武器铠甲得修理,箭矢弹药得补充,战马吃草能活,但是你想让它背着你冲锋陷阵持久作战,它得吃马料,战后兵员补充和伤病的转移,就算你过了长江,东吴的精锐而优势的水军也会让你生活不能自理,这个是完全的不能自理,箭矢弹药粮草兵甲我就笑纳了,抢不来我给你开个篝火晚会,人员我管你是伤员后撤还是新军补充,都去江里喂王八吧,什么你会游泳?我刚抢来的弓箭我试试质量怎么样。这一来,北军就陷入了打不过,跑不了,吃不上饭,治不了伤,先不说别的,这个士气你就控制不住。而且江南水道纵横,骑兵根本冲不起来,只能靠步兵慢慢推,时间又不够,所以北军进攻顾虑重重。不敢放手一搏,而南军保家卫国,一寸山河一寸血,战斗力的差距很大时候体现在意志上。

对于长江,东吴实行分段布放,以点控线的方针。在重要地点驻扎军队并配备一定的快速反应部队,如快船骑兵等,在后方不远处设立机动部队,随时支援出现情况的江防各部。沿江派出细作,一旦发现敌情,快速反应部队出动并咬住敌人,后续部队随后赶上巩固防线,等待援军。并在战时在江底险要地区打上木桩连上铁索禁止北军大船行动,以防止北军用铁索链接大船强行突破水道(这招后来陈友谅用来对付朱元璋,其威力简直是天崩地裂)在核心地区实施登陆。南军伺机以小船快船沿途袭扰施展群狼战术,待敌军疲惫不堪时,主力舰队出动寻求决战。当然,木桩铁索战后还要撤去,因为长江石完全在东吴境内的,东吴需要这条黄金水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8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为了消灭魏、

蜀,想物色“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

阵之像”

。丞相赵达推荐了他的妹妹赵夫

人,赵夫人认为用笔墨绘制的地图不容

易保存,于是用刺绣的方法把列国及五

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刺绣于方帛

之上。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刺绣全国

地图,也可以说是一幅新型地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08
我才疏学浅。实在说不出特别详细的。

长江江面应该有铁索封锁,毕竟当年孙皓时期,孙皓靠这来傲视晋朝。
还有的陆逊,陆抗镇荆州。
诸葛瑾等将屡次北伐。
江东老将分守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