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作文

如题所述

嵊州市崇仁中学 卢凯[摘要]目前高中生作文能力普遍低下,三年的语文学习却写不好一篇高中会考作文,岂非咄咄怪事。本文从阅读教学入手,认为写好作文首先要唤醒学生沉睡的阅读意识,捕捉教材阅读文本中的写作信息,探究其中的写作技法,以实现学生作文意识的觉醒,写作习惯的养成,考场作文的质变,为学生良好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 阅读意识 作文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始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在实际操作中,又是阅读教学占了绝对上风,写作教学时常作为插花点缀。平时的练笔,学生苦于“无米下锅”,一学期5-8篇的作文也经常是走过场而已。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无意深入探讨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只是偷懒的想法,拿教材的阅读文本开刀,在阅读教学中顺便培养一下学生的作文意识,通过阅读,摸到一条作文的路子。在谈作文意识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充分挖掘教材的阅读资源,唤醒学生阅读的意识,即对阅读文本的思考和阅读行为本身。学生的阅读意识至关重要,阅读意识不明确,不健全,甚至全然没有,阅读就不能收到实效。现在的高中生真正能够独立阅读的少之又少,多年的语文学习已让学生学会了依赖教师的讲读分析,被动接受作品中所谓的“精华”。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事实上,有研究表明,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态度或向往,往往在成人还没有注意到时就悄悄地开始了。一般说来,9个月的婴儿就有翻书的愿望,嘴里还会喃喃自语;14个月的孩子能开始看图指物;1岁零7个月的孩子已经能说出图上的东西了。这些都说明在婴儿期就萌发了阅读意识,最早出现了阅读行为,阅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发的需要,只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维持和发展这种对孩子终身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的意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使每一个学生对作品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产生无尽的审美愉悦。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情要表,有话要说。一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意识,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和鉴赏。与此同时,学生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的欲望被激发,作文信息在阅读文本中不断地涌现,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可写信息:1、可模仿类。可以仿写语言优美的片断,也可以仿用严谨的句式或别具一格的修辞,或对作品风格进行模仿练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文中诸多诗情画意的比喻、情采飞扬的语句,都是仿写很好的范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在阅读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作品形成某种共鸣,产生也想写一写的念头,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2、质疑思辨类。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会设置一些障碍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对课文的观点表示怀疑。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上讨论,口头交流,不把交流成果转化为文字材料。事实上,这里存在着相当的缺陷,因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势必存在逻辑不够合理、词汇不够丰富,以及稍纵即逝的特性。再如高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几位孔子的学生形象全部唇吻逼肖,但要说到对孔子诸位高足的评价,我们的看法就未必一致了。这就需要学生能用思辨的头脑、现代的眼光去考察,将自己的认识诉诸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也得到了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