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绝句和春望两首主题相似的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应该来说这两首诗写作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绝句写作时候的背景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而《春望》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首二句从大处着眼,是悲壮之笔;次二句从小处落笔,言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沈得潜注意到这两句诗是"乐处皆可悲"(《唐诗别裁》)的对比式写法。五六句写忧国忧家之愁,七八句写愁之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忧国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两句,因道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遂成广为传诵之名句。司马光曾提倡写诗"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说"近世诗人唯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并举此诗为例(见《温公续诗话》)。又《唐诗分类绳尺》云:"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17
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应该来说这两首诗写作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绝句写作时候的背景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而《春望》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首二句从大处着眼,是悲壮之笔;次二句从小处落笔,言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沈得潜注意到这两句诗是"乐处皆可悲"(《唐诗别裁》)的对比式写法。五六句写忧国忧家之愁,七八句写愁之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忧国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两句,因道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遂成广为传诵之名句。司马光曾提倡写诗"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说"近世诗人唯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并举此诗为例(见《温公续诗话》)。又《唐诗分类绳尺》云:"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
第2个回答  2011-03-15
原文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编辑本段注释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破:被攻破。 深:茂盛。 感时:为时事而感伤。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连:连续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白头:白头发 搔:用手指抓。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编辑本段题解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韵译〗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 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第3个回答  2011-03-20
不知道你说的是杜甫的那首绝句,也就无法回答了。但《春望》一诗表达了作者感世悲己,怀国念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