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如题所述

  一、语言不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大学校园内有很多人际矛盾起于语言冲突,是因为彼此之间语言沟通中出现不当、或不礼貌、不文明而引起的。大家觉得是同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讽刺、嘲笑、甚至谩骂,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学得到别人的帮助,吝啬说一声“谢谢!”,帮助者觉得很失落,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其实“谢谢”二字,不只是表明你对得到的帮助存有感激心理,更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感情润滑,使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增进交往的愉悦,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何镇飚到台湾去讲过课,他的感受是台湾学生很懂礼貌。他在台湾上课时,刚说完“各位同学早上好!”台下就会齐刷刷的回应“何老师早上好!”他说这样的回应在很多地方讲课都不曾遇到过。台湾的学生“请、谢谢、对不起”三句话常常挂在嘴边。要求同学帮忙做事,都带“请”字。

  我们有不少学生自己不用请字,别人对他使用,他还会觉得生分了,同学之间太客气显得虚伪。有一次听一位学生当我面打电话,要对方做好几件事情,听听都挺麻烦,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个谢字。我很奇怪,后来知道他们正在谈恋爱。这也不对,即使真成了一家人要不要说谢谢呢?

  台湾学者认为台湾学生讲礼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积极生活教育的结果。对于人际交往的语言教育,不仅学校重视,家长也相当重视。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里,爸爸说:“小明,把筷子拿来。”孩子就会认真地纠正:“爸爸不乖,没说清。” 做爸爸的会很当回事,认真地再说一遍:“小明,请把筷子拿来。”

  我2007年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接触到的台湾学者发言选择的语言都很客观,不是咄咄逼人,即使不认同你的看法,他提出不同观点,都会用一种很委婉的方式。我们的学者就不一样,复旦的一位教授为一点小事严厉斥责饭店的一位年轻女孩素质差。

  我们的家庭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成绩上,对语言礼貌,不少家庭基本不是很在意。这方面需要在大学来补课,比从小培养显得难度大,一个已是个人的习惯,一个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应该怎么说。

  二、语言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一句话可以气得人跳。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要遵循说话的基本要求:应该说的、禁止说的、可以说的。应该说的必须说:如文明礼貌用语等。禁止说的不能说:否定语、蔑视语(你懂什么?)、烦躁语、斗气语(我就这样,你能怎么的?)等。可以说的尽管说。在某种场合或情况下,说不应该说的烦躁语,发生恶性事件,最典型的如发生在我驻外莫桑比克使馆的唐健生事件。

  案件发生在27年前,在这起案件中,我国9名外交人员惨死在枪口下,而凶手就是大使馆翻译唐健生。这起惨案发生后,中央有关领导立即指示外交部采取紧急措施,速派专机把凶手押回国内交公安部门依法处理。1982年8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预审处正式接手此案。事情的起因却很简单:1982年6月,唐健生陪同另外一位患了急病的翻译去莫桑比克医院看病,由于医生不在,唐健生很着急地想上司李某请示该怎么办。李某回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唐健生认为他态度不好,两人在电话中发生争吵。从医院回来后,唐健生找使馆领导评理,与李某又发生争执,并在盛怒之下打了李某两个耳光。这种行为受到了领导批评,并要求他做检查。做了检查后,使馆领导和一些同事认为检查不够深刻,结果他被要求先回国,再做处理。唐健生认为处理不公,就借了手枪,把在这件事情上对他有微词的同时全部枪杀。

  我认为这件惨案固然与唐健生自制力差、心理素质存在问题有联系,但主要就起源于一句话。李某的回答如果得体,富有人情味,惨案是可以不发生的。

  在大学发生的许多事情常常也是双方沟通语言的不得当,大学生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三、语言要文明、讲究艺术

  语言文明首先表现在称呼上,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个别大学生向陌生人询问问题没有称呼,有时是不知如何称呼对方,有时是习惯所致。在校园对年长的一般称呼老师较合适。其他称呼容易产生尴尬。称呼认识的老师应该带姓,如王老师、张老师。许多学生认识不认识都称老师,有的老师对我讲过对这种称呼的反感。学生之间较为随便,但在女生之间有的昵称很不雅,如个别寝室表示亲热的称呼“小贱人”。

  称呼得体,沟通就能有效展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语言信息的传播由三部分组成,其信息比例如下:措词占7%,语气占38%,态势占55%。其实,与人沟通专心聆听很重要,专心听才能听到讲话者的本意是什么,也是对讲话者的暗示性赞美。

  在美国媒体使用词语是有禁忌的。诸如“残疾人”、“胖子”、“盲人”、“黑人”、“印第安人”一类的词语没人说,因为这些词语听起来是对别人的冒犯。称盲人是“弱视者”,胖子是“身体宽大者”,不能说穷人,只能说“财政弱势者”,不能说老人,只能说“在岁月顺序上排在前面的人”,对在垃圾车上工作的清洁工人也不能说清洁工,现在的名称是“卫生工程师”。我们没有如此多的禁忌,但用语的文明和规范却是必要的。大学生中不文明用语太多,基本的礼貌都没有了。

  规定的10字文明用语 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在我们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特别是“请”字使用率最低。

  有一位学者讲:“一个人的修养从他的语言中就能充分表现出来。”修养不仅是文化修养,也包括道德、胸襟、气度以及幽默感。台湾有一家特色餐馆很吸引人,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说话幽默得体。一次梁实秋一家去用餐,享受了美味的菜品后,主食经多次催促还迟迟不上。梁实秋就问:“是不是水稻还没有收割?”,服务员回答:“还没有插秧呢!”大家哈哈一笑,问题幽默地被化解了。

  当然有时幽默也要有分寸,现在所谓的一些流行艺术,在舞台上用调侃、骂人的方式娱乐大家,就是品位低俗,误导观众,因为它不符合人际沟通的基本规则。

参考资料:http://ymxy.nbu.edu.cn/showNews.asp?newsID=180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