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出处?请赐教

还有一句“世人但有殊癖,且终身不改者----名士也!”——

“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出自张岱《陶庵梦忆》

原文的翻译:试想,一个人如果没与有了嗜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眼前空无一物,才疏学浅,心浮气躁,无真情可言。推物及人,对物如此,对人能好到那里?这样的人,当然不值得交往。

《陶庵梦忆》是张岱短小的随笔集汇。张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现实意义:  

1、喜欢有着癖好和瑕疵的人,是因为她们接近了赤子之心,不圆滑,不欺心,有点怪诞,甚而至于有点不合群,却自有一种飘逸的气度。

2、随心所欲,随境而迁,昔日晋人访友,星夜乘兴扁舟而往,兴尽过其门而不入。豁达之至。只觉天地为之清明。 人,太完美了,别人在他眼里直如草芥,岂止不爱,简直完美的让人害怕,所以敬而远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8
这句话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警世通言》是一部集中了许多寓言故事和警世寓言的短篇小说集。

这句话出现在《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故事中,是作者在对人性和人际交往进行思考时的一种观点表达。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些缺点或瑕疵,就不值得与之交往,因为这样的人缺乏深情和真实的气质。

冯梦龙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些缺点或瑕疵,可能是因为缺乏真实情感或真实气质。他通过这样的观点,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看到他人的真实和深情,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完美或无瑕疵。

这句话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观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也成为了冯梦龙作品中的一句经典语句,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4
楼上傻了吧?什么叫人不愿意改错误的借口?读都没读懂。疵,这里是指多余的兴趣爱好,不是瑕疵。相对于癖好比较浅层的意思而已,有一点小兴趣但是容易放弃叫疵,兴趣长期坚持叫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19
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张岱,写湖心亭看雪的那个!
张岱(1597年~1679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第4个回答  2023-08-04
这句话出自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大学》章句。朱彭是宋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他在这本书中对《大学》进行了注解和解释,这名话是其中的一部分。完整的原文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未,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壹是氏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参,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国治而后天下于F。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古之欲达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何以诚之”以昭其心。何以昭之?SES.EZ?以表其内。何以表之?以象其外。如是,则其义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