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蒙古包特点的作文300字

如题所述

蒙古包,蒙舌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在辽阔的三北边陲,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时也把蒙古民族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隋·唐道衡在咏王昭君的乐府诗中,亦有“皮裘毡帐亦开颜”的句子。清《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汉语即是音译,又是意译。

1、早期的蒙古包有两种。一种是载于车上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另一种是能够拆卸、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载于车上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载在车上,一头牛或一匹马就能拉走,而大的则需多头牲畜拉载。

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在窝棚的基础上形成了适用于四季游牧搬迁和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住宅,找到了蒙古包这种能够经受大自然考验的居住形式。

2、蒙古包的特点

(1)适合自然环境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凉。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其一,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子,隔风性能较好。其三,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套瑙盖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其四,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其中饮酒唱歌,真是花香袭人,凉风扑面,奶油飘香,不啻仙宫帝阙。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尤其适合制做奶食品,因为不会酸得过劲。现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专门用来做奶食品。

(2)适应游牧生涯
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熬茶时还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装载搬迁轻便: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

维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无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不过在心理和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有“与其缩小毡房,不如缩小肚子”之说。

3、蒙古包的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套瑙、乌尼、哈那、门组成。

套瑙为架木的首脑,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决定乌尼的长短、数量。套瑙为圆拱形,如撑开的伞,一般由三个规格有序的圆形木环和四个弧形木梁组合而成,最大的圆木环外侧,凿有方形插口。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连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杆,木杆长约为套瑙直径的1.5倍,上端较细,下端较粗。上端插入套瑙环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与哈那的孔眼一致,用绳与哈那连接。

哈那是以柳木条用皮绳缝编成菱形网眼的网片。将若干哈那连结,形成一个圆形栅框,就是蒙古包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为四、五、六个哈那,也有八、十个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撑力。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观。制做哈那的木头一
般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受潮不变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门,蒙古语称作“哈拉嘎”。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哈那高度相等,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冬季门一般是双层的,两扇里门叫风门,向两边
开。外门为单扇门,从左向右开,叫封闭门。此外门帘(蒙古语称“乌德”)也是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两种门帘:一种是用毡子制做的,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一般多为白色,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挂在门头上。另一种是用芦苇或白柳条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2)苫毡
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墙根、毡幕等组成。蒙古包的苫毡夏季盖一层,春、秋季节盖两层,寒冷的冬季则盖三层,并在里面挂帘子。套瑙上盖的毡子叫顶毡,蒙古语称“额入和”,是盖住套瑙的正方形毡子,四周都有扣绳,夜间压盖,成正方形,白天揭开一半,变成三角形。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亦称毡包之帽、顶饰,素来看重。拆卸毡包时最先拿掉的就是顶毡,要放得离人脚远远的,防止践踏和跨越。由于它苫盖处于最高位置的套瑙,烟火所出,故重视之。迁徙时,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乘的最前面。

(3)带子和毛绳
带子和毛绳(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等)这些东西虽然零碎,却起着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至下滑,在风中掀不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关系。
蒙古包的搭盖较简单,先选择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后将整个框架固定好,然后用毛毡围好,再用毛绳拴绕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图案较多,其装饰主要在套瑙、额人和、围毡和门帘上。常常以犄纹、回纹、卷字纹及其他各种引人注目的民族图案装饰。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泽洁白,整个形体为圆状,套瑙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是蒙古族尚圆、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

4、蒙古包里物品的陈设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也别具特色。各种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为炉灶,即火撑。火撑在一个家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

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象、佛龛、祖先的地方。因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后,经过无神论的教育及广大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现在包内的供奉者大多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机、电视机等。依次往西南主要是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的用具。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蒙古包北面放置被桌,紧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置女人的箱子的地方,东面摆放绘有各种图案的竖柜,盛装碗盏、锅灶、勺子、茶、奶、家具等。东南侧放置炊具、奶具等。

5、蒙古包内的座次、坐法和下榻就寝
自古以来,蒙古人对于坐包就有清楚的划分。很古的时候,男人坐西面,女人坐在东面。当时在东面是尊位。古代蒙古人有过一个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时代。那时的人崇拜太阳,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别神圣。因此把东方让给了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当社会发展到父权时代,又把西方当成尊位。这样虽然男女的座位没变,尊卑关系实际已颠倒过来。家中的男人们,按照辈份高低,岁数大小在西面由上(北)向下(南)排坐。东面的女人也如此类推。北面和南面又有特殊的划分:毡包的正北唤作金地,为一家之主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也不能坐于正北或西北。只有当他成为一家之主或建立新家的时候,才能继承或取代父亲的座位。如父亲年事已高,就要把家里的权力交给已经成家的儿子,让其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在西北面。如果父亲早逝,儿子不论大小,母亲也要让他坐于正面。蒙古包的门口处一般情况是不坐人的,尤其是客人,只是有时家里人多,孩子们可暂时坐在那里。

客人在蒙古包的座次,与上面家里人的坐法相同。普通客人和年轻人不能越过套瑙横木以北,长者则一定越过横木以北就坐。主人如请上座的话,则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要坐到西北或正北。不过一般不要坐在西北面佛桌或箱子的前面、灶火的上头等地方,表示尊重那家的神佛、祖先、香火、门庭。女性来客从东面绕过灶火坐于东北面。东面一般留给女主人烧火做饭用。客人在包中分东西落座的时候,要按年龄大小,出身尊卑、亲戚远近等,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民间格言说:“不学书也要学坐”。在蒙古包中如何就坐,历来被看作是学问和大事。不论什么客人,来到别人家一定要单腿盘坐。包西就座者,应屈左膝;包东就座者,应屈右膝。不仅客人要这样坐,主人看见客人进来以后,也要采取这一坐姿,坐于迎客的座位上,以不彼此尊重。女人在客人面前,多采取一蹲一跪的姿势,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蒙古人平日在自家睡觉,主人同他妻子睡北面,家中长者睡西面。如果睡不开,需要在东面睡的话,一般让女人睡,客人来了以后,要把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西面)让给他们睡。

就寝时不论客人和家人,不能将脚伸向佛像、灶火。睡在西面的人头朝北,睡在北面的人头朝西,睡在东面的人头朝北。睡时,须给来客专门铺新毡,准备好枕头被褥,请客人人睡。来客、长者、主人睡下以后,其余家庭人员才择隙而寝,不得先于客人而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1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年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账篷。追问

写第一次煮饭的作文300字

追答

人生侑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有喜有悲,每个第一次都是值得你珍惜。我也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就拿做饭来说把,我把我家的厨房弄得昰一团糟啊!

“哎呀!今天谁来掌厨啊......”没人回答我。我找遍全家也不见半个人影。这昰什么?一张纸条,上面很随意的写着“中午我们吥回家了,你自己做吃的吧”。我沉默楽一会儿。然后,脑袋里出现了一句话“我吥会做饭啊”!

“咕噜、咕噜......”!我的肚子开始叫苦了,没办法,自己动手做吧!我进到了那个让我不安的厨房。首先打开冰箱,“侑什么呢”?鸡蛋、白菜、土豆。那今天就做个鸡蛋、白菜炒饭吧!

呀!先把蛋打出来,搅啊搅,应该可以了。白菜,先洗洗。接着慢慢的一刀一刀的切着。“怎么会这样”?大小不一,厚的厚,断的断,白菜掉楽满地;鸡蛋也弄得到处都昰。吥管了,填饱肚子才昰最重要的。

先到油,少到一点。可以放鸡蛋了,炒阿炒;再放白菜,继续炒,再放饭又炒楽一下。放了半勺的盐巴!翻啊翻,起锅了!鼓掌!

色还可以;气味有点怪;味——吥敢吃!鼓起勇气尝一点,有点咸了,还侑点生菜没熟的味道,太油!总结完毕。我只有等着妈妈回来帮我收拾残局。还侑,帮我做点可以吃的吃的!

这就昰我的第一次,你的第一次昰什么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10
蒙古包,蒙舌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在辽阔的三北边陲,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时也把蒙古民族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隋·唐道衡在咏王昭君的乐府诗中,亦有“皮裘毡帐亦开颜”的句子。清《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汉语即是音译,又是意译。

1、早期的蒙古包有两种。一种是载于车上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另一种是能够拆卸、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载于车上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载在车上,一头牛或一匹马就能拉走,而大的则需多头牲畜拉载。

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在窝棚的基础上形成了适用于四季游牧搬迁和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住宅,找到了蒙古包这种能够经受大自然考验的居住形式。

2、蒙古包的特点

(1)适合自然环境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凉。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其一,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子,隔风性能较好。其三,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套瑙盖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其四,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其中饮酒唱歌,真是花香袭人,凉风扑面,奶油飘香,不啻仙宫帝阙。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尤其适合制做奶食品,因为不会酸得过劲。现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专门用来做奶食品。

(2)适应游牧生涯
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熬茶时还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装载搬迁轻便: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

维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无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不过在心理和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有“与其缩小毡房,不如缩小肚子”之说。

3、蒙古包的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套瑙、乌尼、哈那、门组成。

套瑙为架木的首脑,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决定乌尼的长短、数量。套瑙为圆拱形,如撑开的伞,一般由三个规格有序的圆形木环和四个弧形木梁组合而成,最大的圆木环外侧,凿有方形插口。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连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杆,木杆长约为套瑙直径的1.5倍,上端较细,下端较粗。上端插入套瑙环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与哈那的孔眼一致,用绳与哈那连接。

哈那是以柳木条用皮绳缝编成菱形网眼的网片。将若干哈那连结,形成一个圆形栅框,就是蒙古包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为四、五、六个哈那,也有八、十个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撑力。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观。制做哈那的木头一
般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受潮不变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门,蒙古语称作“哈拉嘎”。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哈那高度相等,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冬季门一般是双层的,两扇里门叫风门,向两边
开。外门为单扇门,从左向右开,叫封闭门。此外门帘(蒙古语称“乌德”)也是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两种门帘:一种是用毡子制做的,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一般多为白色,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挂在门头上。另一种是用芦苇或白柳条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2)苫毡
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墙根、毡幕等组成。蒙古包的苫毡夏季盖一层,春、秋季节盖两层,寒冷的冬季则盖三层,并在里面挂帘子。套瑙上盖的毡子叫顶毡,蒙古语称“额入和”,是盖住套瑙的正方形毡子,四周都有扣绳,夜间压盖,成正方形,白天揭开一半,变成三角形。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亦称毡包之帽、顶饰,素来看重。拆卸毡包时最先拿掉的就是顶毡,要放得离人脚远远的,防止践踏和跨越。由于它苫盖处于最高位置的套瑙,烟火所出,故重视之。迁徙时,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乘的最前面。

(3)带子和毛绳
带子和毛绳(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等)这些东西虽然零碎,却起着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至下滑,在风中掀不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关系。
蒙古包的搭盖较简单,先选择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后将整个框架固定好,然后用毛毡围好,再用毛绳拴绕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图案较多,其装饰主要在套瑙、额人和、围毡和门帘上。常常以犄纹、回纹、卷字纹及其他各种引人注目的民族图案装饰。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泽洁白,整个形体为圆状,套瑙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是蒙古族尚圆、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

4、蒙古包里物品的陈设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也别具特色。各种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为炉灶,即火撑。火撑在一个家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

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象、佛龛、祖先的地方。因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后,经过无神论的教育及广大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现在包内的供奉者大多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机、电视机等。依次往西南主要是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的用具。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蒙古包北面放置被桌,紧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置女人的箱子的地方,东面摆放绘有各种图案的竖柜,盛装碗盏、锅灶、勺子、茶、奶、家具等。东南侧放置炊具、奶具等。

5、蒙古包内的座次、坐法和下榻就寝
自古以来,蒙古人对于坐包就有清楚的划分。很古的时候,男人坐西面,女人坐在东面。当时在东面是尊位。古代蒙古人有过一个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时代。那时的人崇拜太阳,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别神圣。因此把东方让给了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当社会发展到父权时代,又把西方当成尊位。这样虽然男女的座位没变,尊卑关系实际已颠倒过来。家中的男人们,按照辈份高低,岁数大小在西面由上(北)向下(南)排坐。东面的女人也如此类推。北面和南面又有特殊的划分:毡包的正北唤作金地,为一家之主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也不能坐于正北或西北。只有当他成为一家之主或建立新家的时候,才能继承或取代父亲的座位。如父亲年事已高,就要把家里的权力交给已经成家的儿子,让其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在西北面。如果父亲早逝,儿子不论大小,母亲也要让他坐于正面。蒙古包的门口处一般情况是不坐人的,尤其是客人,只是有时家里人多,孩子们可暂时坐在那里。

客人在蒙古包的座次,与上面家里人的坐法相同。普通客人和年轻人不能越过套瑙横木以北,长者则一定越过横木以北就坐。主人如请上座的话,则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要坐到西北或正北。不过一般不要坐在西北面佛桌或箱子的前面、灶火的上头等地方,表示尊重那家的神佛、祖先、香火、门庭。女性来客从东面绕过灶火坐于东北面。东面一般留给女主人烧火做饭用。客人在包中分东西落座的时候,要按年龄大小,出身尊卑、亲戚远近等,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民间格言说:“不学书也要学坐”。在蒙古包中如何就坐,历来被看作是学问和大事。不论什么客人,来到别人家一定要单腿盘坐。包西就座者,应屈左膝;包东就座者,应屈右膝。不仅客人要这样坐,主人看见客人进来以后,也要采取这一坐姿,坐于迎客的座位上,以不彼此尊重。女人在客人面前,多采取一蹲一跪的姿势,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蒙古人平日在自家睡觉,主人同他妻子睡北面,家中长者睡西面。如果睡不开,需要在东面睡的话,一般让女人睡,客人来了以后,要把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西面)让给他们睡。

就寝时不论客人和家人,不能将脚伸向佛像、灶火。睡在西面的人头朝北,睡在北面的人头朝西,睡在东面的人头朝北。睡时,须给来客专门铺新毡,准备好枕头被褥,请客人人睡。来客、长者、主人睡下以后,其余家庭人员才择隙而寝,不得先于客人而睡。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094953.html

第3个回答  2011-03-03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隆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隆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现在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来的牧民建起砖瓦房,蒙古包越来越少了。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数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节有自己为柱拜的典型。祭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

参考资料:sernamefor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