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人期,后,何也 这篇文章的 原文与翻译

如题所述

一、原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二、译文

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步行游玩到下坯桥上。

有一位老翁,穿着粗布衣,走到张良的跟前,故意把自己的一只鞋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来!”张良十分吃惊,想打他,(但)因为他年纪很大,便强忍(怒火),下去取回鞋。

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为他取回了鞋,又何必计较,便跪下来替老人穿。老人伸出脚让他把鞋穿上,笑着离去。张良大为惊奇,随着老人的身影而凝视。老人离开大约一里,返身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见面。”张良感到惊异,跪着说:“好。”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家见面,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说:“五天后早点来见面!”五天以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达,又发怒说:“这么晚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又说:“五天以后再早点来。”五天以后,张良晚上还没到半夜就去了。

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笑着说:“就应该是这样。”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

(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三、出处

《史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赏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圯上敬履原名《圯桥三进履》,讲的是汉初三杰的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三次约张良夜间都桥上见面,并把破破烂烂的鞋故意掉到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原来这个老人叫黄石公,张良通过他的考验后,他授予张良兵法,使得张良在辅佐汉高祖刘邦时运筹帷幄,立下汗马功劳。

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不怕磨难,积极进取,终成大器。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圯上敬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张良奇遇》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
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信步闲逛到了下邱的一座桥上,(这时)有一位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身边,故意让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家伙!到桥下把我的鞋子捡来!"张良一楞,真想揍他,又想想他是老人,(就)竭力忍住(气),到桥下把鞋子捡来。老人(对张良)说:"替我穿上鞋!"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捡了鞋子,(就替他穿上吧),于是两膝踞地替他穿鞋子。老人伸出脚(让张良)穿(鞋子),(鞋子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张良感到非常奇怪,就望着他走。老人走了一里路光景,又折回来,(对张良)说:"小家伙(还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会面!"张良(更)感到他很怪,(就)跪着回答道:"好的。"
五天后,天一亮,张良去(桥上赴约)。老人已经先到了,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跟老人约会,(竟然)后到,什么道理?"(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早点来会面:"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去(赴约)。老人又先到了,又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还是)后到,什么道理?"(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再早一点来会面!"
五天后,还不到夜半,张良(就)去(赴约)。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很高兴地(对张良)说:"应当这样。"(接着,)拿出一卷竹简编成的书,说:"好好读这卷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话。(张良)没有再见到(老人)。
天亮后,(张良)看看他送的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感到这件事实在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