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西中学:

如题所述

重庆市渝西中学,创建于1945年,始名”益智中学”,解放后曾更名为“巴县中学”、“巴县第一中学”。1995年重庆市区划调整,定名“重庆市渝西中学”。2001年,批准为重庆市联招学校,九龙坡区人民政府授牌为区重点中学,是九龙坡区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底创建为重庆市文明单位;2006年5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目录

办学理念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风雨兼程六十载 凯歌高奏谱新篇解放前
解放后
发展方向办学理念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风雨兼程六十载 凯歌高奏谱新篇 解放前
解放后
发展方向
展开 编辑本段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自强不息,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秉承“办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的传统,形成“主题德育,艺体教育”特色,素以“环境幽•管理严•师资强•校风好•质量高”而盛誉远扬,文化积淀深厚,人文素养淳浓。 学校交通方便,毗邻重庆市西彭工业园区核心区,重庆市绕城高速公路从学校后侧通过。学校背靠青山,远离闹市,绿树掩映,花开四季,周边无任何干扰。
编辑本段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240余亩,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育人质量逐年攀升。现有40多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余人。领导集体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教师队伍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学生群体遵纪爱校,刻苦自砺,锐意进取。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55人,专兼任教师139人。其中,研究员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4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后备人选1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1人,区“十佳教师”4人;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57人。校长被评为九龙坡区“十佳校长”,党总支书记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严格而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提高育人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低进高出,高进优出”是学校育人质量特色。2000年高考上线人数突破100人大关后;2001年突破200人大关,达245人,其中吴国栋同学以648分夺得全区理科状元(入学成绩比联招线低18分),超出北大录取线20多分;2002年突破300人大关,达336人;2003年上线347人;2004年高考上线突破400人大关,其中袁丽同学以642分居全区理科应届第一名,理综295分,居全市第四名;2005年突破500人大关,高考上线达到529人,其中,杨德兴、陈鹏(入学成绩低于联招线17分)分别以640分、619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区理科前两名。2006年再创历史新高,高考上线达到552人。每年有数名学生考上全国十大名牌大学。赢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双创”成果,内涵发展,打造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建设学习创新型和谐学校,用3-5年时间,把学校办成教育品质优异、办学特色鲜明、人文精神浓郁的市级示范中学。 “渝西”已成展翅的雄鹰,腾飞的蛟龙。“渝西”将为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重庆西部教育高地展示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本段风雨兼程六十载 凯歌高奏谱新篇
解放前
重庆市渝西中学,始名“益智中学”,“益智”源于清人童叶庚的《益智图》书名,取其“增益智慧”之意。她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由陶家、铜罐、元明、西彭四乡的有识之士呼吁建立起来的私立学校,实行董事会管理模式。首选校址是当时元明乡的三王殿,但因无现存校舍,兴建困难,后定在西彭乡元通寺。一九四六年秋,由于教室有限且校址不适中等原因,学校搬迁到三王殿附近的张家祠堂(今西彭镇二小)。
解放后
为了发展壮大,一九五一年春,学校从张家祠堂搬迁到铜罐驿乡陡石塔村原“明诚中学”校址(天主教教堂)。同年秋季,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重庆市巴县益智中学”。一九五三年春,四川省教育厅规范学校,将学校改名为“四川省巴县中学”。同年秋,省教育厅决定在巴县首办高中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巴县第一中学”(此后长期简称“巴一中”)。一九八四年,巴县的完中都以所在地的地名命名,故更名为“四川省巴县铜罐驿中学”。为了消除危房隐患,彻底改善办学条件,一九九零年八月搬迁到西彭镇永安路6号,更名为“四川省巴县西彭中学”。一九九五年,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西彭镇改隶九龙坡区,学校更名为“重庆市渝西中学”。 六十年沧海桑田,六十年栉风沐雨。学校虽数易其名,历尽艰辛,然办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却一脉相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辟了学校广阔的发展空间;“严谨治学,勤奋笃学”,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六十年来,学校已组织近500个教学班,向社会输送25000余名学生。他们之中,有的成了卓有成就的高、中级干部,有的成了科研骨干,有的成了专家、企业家,有的成了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在工、农、兵、学、商、政、党等各个岗位上,已经或正在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这既是他们个人的骄傲,也是母校的光荣。 “巴一中”是一所极富凝聚力的学校,师生在校时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离校后相互支持,眷恋母校。近年来,在历届校友和部分老师的倡导和努力下,先后成立了重庆市渝西中学(巴一中)重庆地区校友会、成都地区校友会、昆明地区校友会。重庆地区校友会还成立了城区分会、铜罐分会、西彭白市分会、渔洞分会等作为民间的联络机构,在校庆成功举办、互通信息、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渝西中学近3000名在校师生对各地校友会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深深的谢意!
编辑本段发展方向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学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1年加入重庆市联招学校行列,同年九龙坡区政府授牌为九龙坡区重点中学。2003年九龙坡区实施教育“三名工程”,把该校列为重点打造学校。通过征地、租地,该校校园面积达到了240余亩,设施设备进一步配齐完备,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学生已达40多个班,2500余人,育人质量稳居区内领先水平。2005年底创建为重庆市文明单位,2006年初又成功创建为重庆市重点中学。昔日的巴一中值得留恋,如今的渝西中学生机勃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学校规划了更为宏伟的蓝图:在巩固“双创”成果的基础上,内涵发展,打造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建设学习创新型和谐学校,用3-5年时间,把学校办成教育品质优异、办学特色鲜明、人文精神浓郁的市级示范中学,为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重庆西部教育高地展示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1
www.cqyxzx.co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7
  重庆市渝西中学与重庆市铝城中学实行“一体化”管理。
  一、两校基本情况
  重庆市渝西中学,占地251亩,创建于1945年秋,已有65年高中寄宿制办学历史,是九龙坡西部最大的寄宿制学校,重庆市重点中学、重庆市文明单位。在职教职工160人,退休职工55人,在校学生2100余人。
  重庆市铝城中学,占地120亩,创办于1967年8月,是九龙坡区教委直属高完中学校,初中办学优势明显。在职教职工137人,退休职工106人,在校生1700人。
  二、两校整合的必要性
  1.教育资源整合,是顺应当代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
  为有效调配区域教育资源,彰显办学效益,提高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必须走整合发展之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区委、区政府和区教委在多年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渝西中学与铝城中学两校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决定。
  2.教育资源整合现实基础。
  两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区位优势明显,生源辐射广阔,育人质量优异。两校同处西部新城的西彭镇,毗邻重庆西彭工业园区核心区,相距仅三公里,在几十年教育教学、管理和思想的交流中互相了解,互相信赖,优势互补,具有良好的整合基础。
  3.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两校优势互补,做大做强,有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扩大影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在西部新城教育发展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提升九龙教育的办学实力和教育竞争力。
  三、整合的总体思路
  重庆市渝西中学与重庆市铝城中学合并为重庆市渝西中学,采用“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设置一套领导班子,两个办学校点(在原渝西中学校点设高中部,原铝城中学校点设初中部,磨合期暂保留铝城中学建制)。
  学校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争取硬件、软件的双翼驱动,力争3-5年内把学校打造成为教育品质优良、办学特色鲜明、人文精神浓郁的市级重点中学,打造成九龙坡西部教育展示区、示范校,进而成为重庆市西部的名校。
  两校整合,优势互补,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符合九龙坡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两校师生共同利益,是学校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我们一定认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团结,通力协作,凝聚人心,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整合,认真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为学校做大做强,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展示区作出应有的贡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24
重庆市渝西中学,简称渝西中学,为“重庆市重点中学”暨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渝西中学,创建于1945年秋,始名“益智中学”,解放后曾更名为“巴县中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