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

如题所述

一: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
①1型糖尿病:原来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文代号IDDM),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患者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②2型糖尿病:原来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文代号NIDDM),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和隐蔽,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不一定用胰岛素治疗。此类患者占我国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5%以上,目前糖尿病病人总数的急剧增加,主要是此型病人迅速增多的结果。
③其他类型糖尿病:除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以外的各种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造成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各种遗传疾病伴发的糖尿病以及药物导致的糖尿病等等。种类繁多,但患病人数则远不及2型糖尿病。
④妊娠糖尿病:指妇女怀孕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生完孩子以后,往往还得重新分类定型。
二:糖尿病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三:糖尿病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患者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
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 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
①适应证 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禁忌证 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
③不良反应 一是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①伏格列波糖 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 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肛门排气增多。
(4)胰岛素增敏剂 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①瑞格列奈 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 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患者的运动量和患者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1
1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致使体内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其主要特征是长期高血糖。随着病程延长,体内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可以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如得不到合理治疗,则最后导致双目失明、尿毒症、脑血管及心脏病变、下肢或足坏疽,甚至危及生命。1型糖尿病特点(1)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下,但也可以在成年。(2)发病急、病情重,多饮、多尿、多食、削瘦。三多一少,症状显著。(3)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即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否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死亡,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有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相对不足,或有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所致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点1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发病具有较强的遗传易感性;2发病率随着年龄、体重、缺乏体育锻炼而增长,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此型糖尿病的明显的诱发因素,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并伴有胰岛素的相对不足;3由于高血糖是逐渐发生的且早期阶段高血糖并未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以至于病人无明显不适或缺乏典型糖尿病的症状而延误了就医时间,多年未被确诊;4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有的患者在糖尿病确诊前已有并发症出现;5很少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自然发生,但在应激状态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6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基本正常,但为了补偿胰岛素抵抗、也就存在有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7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通常可能是正常或偏高;8一般通过饮食调整、适当的运动、减轻体重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或口服降糖药物即可控制病情,在应激状态、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少数病人口服降糖药物无效时须用胰岛素治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21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 糖尿病环境因素
  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多饮
  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多尿
  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消瘦
  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 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同时目前还有新的免疫治疗的方法很好的!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23.htm#sub92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05
糖尿病典型症状是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一)糖代谢异常的表现
  1.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1型糖尿病起病急、重,常有明显症状。
  2.软弱、乏力。
  3.皮肤瘙痒特别是外阴瘙痒常是伴发症状,有时是2型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4.餐后反应性低血糖是病情轻的2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5.视物模糊是高血糖的表现。
  (二)并发症和伴发病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许多病人并无上述典型表现,仅以并发症和伴发病为首发症状就诊,这些并发症包括:
  1.糖尿病的急性代谢并发症
  (1)酮症酸中毒
  (2)高渗性昏迷
  2.感染
  (1)皮肤疖痈是糖尿病常见感染。
  (2)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病人的常见并发症。
  (3)结核往往在血糖控制很差的病人发现。
  (4)女病人易发生肾盂肾炎和膀胱炎。
  3.血管病变
  (1)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下肢坏疽等。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2)微血管病变:这是糖尿病特异性病变,其中最重要的病变为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病人可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视力下降,甚至肾功能不全和失明。
  4.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多,常是老年人首先出现的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是肢端感觉异常,为对称性分布。
  5.眼部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炎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18

    1.病因:(1)1型糖尿病常见于青年人,病人胰岛B细胞完全破坏,胰岛素水平很低,失去对刺激物的反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明显,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2)2型糖尿病发病有更明显的家族遗传基础。(3)2型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4)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2.临床表现:(1)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瘘不育、月经失调、便秘。(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P-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3)高血糖高渗状态: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昏迷。(4)感染。(5)低血糖:糖尿病病人血糖值<3.9mmol/L属于低血糖范畴。

    3.健康指导:(1)疾病预防指导开展糖尿病社区预防,让病人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2)病情监测指导指导,指导病人学习和掌握监测血糖、血压、体重指数的方法,了解糖尿病的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