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会灭亡。不是法家的错。。。而是使用者的错。。在和平时代使用法家这样过于严酷的做法

是不行的。。应该使用儒家这样的才行
法家在战争时代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和平时代不行

  先秦百家争鸣。秦朝时期法家占有优势。此后历朝历代均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我认为儒术只是一种奴才学说,对社会并无指导意义,并无多少闪光之处。要讲道德规范,儒家不如墨家,要讲社会约束力和建立平等社会,儒家不如法家。而在儒家思想站统治地位的时候,儒家的学者学者一直在片面的、极端的、歪曲法家思想,甚至将秦朝的灭亡谴责于法家,这是完全错误的, 第一,儒家思想的本质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但是,儒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他们渴望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女:通假字,通“汝”)他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他这种低下的职位状况。
  "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论语·雍也》。孔子在这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可见,儒名的起源应该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
  孔子的的祖先是殷商的贵族,到孔子时,他的家族已经没落,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所以,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也有机会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世代相传的贱民职业,帮人主持丧葬礼仪。
  早年的艰辛生活使孔子早熟起来,在十五岁左右,他就立志苦学,想用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当时自己的“小人儒”的地位(游说列国应该是最好的印证)。到了晚年,孔子将精力主要用在了培养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加上此前周游列国时的收徒讲学,最终使孔子学派日益壮大,“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终于开创了儒家学派。
  ★★这种由衷的想侍奉君王当“君子儒”,不想服务大众百姓做“小人儒”的想法,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了奴才思想的产生。儒家就是要求臣民对君王的“忠孝”,就是要求守“礼治”,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同时儒家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口号。大家试想一下,民为贵却不能礼;君王为轻,但君王的下属官员均享有特权。。。。。。。但是儒家学说很能迎合统治者,所以代代君王都爱用。每个朝代都用儒学及儒家弟子,但每个朝代都无法避免陷入“暴政”,被人推翻后又建立儒家的“仁政”的命运,这样周而复始。儒家虽然有自己的政治口号,但多数矛盾并有抄袭之嫌,其本质目的就是要“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第二,谈谈法家
  长期以来,法家及法家思想被儒派歪曲丑化 ,比如“恶法亦法”、“以刑去刑”等。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看,“恶法亦法”不过是严格的执行生效的法律,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严格执行法律,至少人人都平等的,比“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好很多。
  法家“不法古,不循今”的观点认为: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实事求是,这很好很正确呀。
  当然法家有不足,但对几千年前的法家来讲,也不是什么大错。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但大家总不会苛求秦代的法家就创造出我们今天的民主法治的思想吧,君主集权换成民主法治,法家思想对我们今天仍很适用。但儒家如何对待君主集权呢?虽然儒家反对法家,要行“仁政”,可是历代的皇帝都像秦始皇那样集权,没有听见那个儒家讲皇帝不该集权吧,儒家还为这些皇帝们大肆宣传“君为臣纲”,因为这些皇帝让儒家当了“君子儒”,当了官。 法家提倡“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儒家的“仁政”就可以包含在法家的术里面。纵观历史长河,帝王行仁政,的确是在使用“术”。
  我们看看先秦法家的主要思想:
  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2、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 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 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4、“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5、“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6、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注意,在秦一统六国,天下人心涣散,各国贵族伺机作乱时有积极意义,但后来意义不大)

  第三,谈谈秦朝
  谈论法家和儒家,不可不谈秦朝和始皇帝。
  很多人认为秦朝的灭亡在于不实行儒家仁政,行了法家的暴政,“恶法亦法”,秦始皇是暴君,“焚书坑儒”等等。其实秦朝和秦始皇经后世儒家之口,背负了太多的骂名。有兴趣大家看看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可以了解真相,了解了真相再回头看看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假象。
  秦始皇几次大规模迁徙上万户民众,但都给与了免除10多年赋税和徭役的优惠。
  修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宫,有的去营建骊山。。。。。。为此迁徙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辞。、、、、、、、、、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给自己当作辅佐。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象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以致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下交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现在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起万世不朽之功,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取法呢?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于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教化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象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处以城旦之刑四年,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诏说:"可以。"

  坑儒:侯生、卢生为秦始皇炼长生不老之药,徐市要了3千童男女去蓬莱岛找仙丹,花费数以万计,秦始皇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今天我们很容易了解炼长生药是不可能的,侯生、卢生等不过是骗子)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侯生、卢生心中明白根本没有仙药,就逃跑了,并反口诬蔑秦始皇“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不能为他去找仙药。”始皇派人审查,460多人牵连其中,被活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3
这个问题不好说,法家的确对中国贡献很大,但是,此法非彼法,法家的法,并不是现代的法律,而是王法,就是讲特权的法,不仅是严刑峻法,简直就是残忍,比如“弃灰与道者刑,”意思是往街上倒垃圾,是要砍掉手的,统治者有垃圾倒嘛?没有,谁倒?老百姓,最后商君被抓的时候,说了一句:没想到法律严苛到这个地步了,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法家的学说,只为一个人,就是君王,其他谁也不为,他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让国家越来越文明,焚书坑儒的理论支持就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论著:“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很明显是反文明的,一个文明的国度怎么可能没有这些东西。

商君当时觐见秦孝公时提出3套方案,第一套尧舜之道(帝道),第二套是商汤周武之道(王道),最后一套法家(霸道),最后被采纳的是法家,为什么?因为他的效果最为明显,起效最快,国家只需要农民的战士,其他的人一律都是害虫,所谓的“五蠹”,商君说过:一个国家如果实行尧舜之道的,是最为强大的,但是几百年都不一定实现的了,次等的就是王道,最后的则是法家,商君自己都清楚,所以不需要讨论。

另外法家的思想过于极端,他之所以能被秦朝用,是因为他的效果非常之快,在法家的统治之下,一个国家就是一座兵营,君主就是总指挥。我个人认为法家最为不可取的就是非常有名的《五蠹》,消灭五蠹,何为五蠹?儒者,侠士,食客,纵横家,工商业者,试想一下,如果这五类人都被消灭了,一个国家真的能强大嘛?很明显,不能,只会是昙花一现,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强大,并不是他拥有多少兵力,多么能打,而是文化的强大,在配以坚船利炮,这就是威服,在法家的思想治理下,人民是畏惧君王的权威,并不是真正的遵纪守法,一心为国,而是恨,只因为畏惧王法。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法家认为是农战,但法家认识到“民之内事,莫苦于民,民之外事,莫难于战”。农事之苦,战事之难是推行农战的极大障碍,那么如何驱民耕战昵?法家认为,必须置民于贫穷困弱之中,然后利用赏罚的手段,民才有可能从令如流,克已之难,以赴耕战,只有人民努力耕战,国家才会强盛。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韩非甚至认为,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仰仗国家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的法令。《商君书.开塞》说:“刑加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两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什么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犯罪思想和他犯罪行动是等同起来的,想都不可以想,想就等于做。这是典型的蔑视人性,反人类的,这种法治理下的国家必然不会长久。

再一个,韩非的法势术思想,特别是他对术的分析,非常阴暗,他之所以想出那么多的损招,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信,甚至自己的妻子儿女,之所以不可信,是因为他们都有着无穷的欲望,而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就必然要牺牲其他人的欲望。人都有欲望这一点是没有错的,但一个人欲望的实现并不一定要求其他人的牺牲。法家并不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将大众改造成新人。而是通过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那为何韩非子对“立德”的文化教育如此不屑呢?其根源在于韩非子深信人性恶。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的理论表面上看来是传承了荀子的人性观,实际上是对荀子人性观的误解和背离。一般人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是和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对立的,实际上孟子和荀子都承认人的欲望,孟子认为人性中的善需要发掘培养提高完善,荀子认为人性中的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减少。韩非子死后的两千多年中,帝王都宣称以儒治国,实际上采用的是韩非子的权术思想,但又没有一个人承认师从了韩非子。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敢于公开赞扬韩非的帝王是秦始皇。后来的很多人在公开场合讲《论语》,谈仁义,而回到家中,关上房门,阅读的还是《韩非子》。法家的书最主要的就是君王集权,高度集权, 法家所讲的,是君主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在法家思想里,也没有阶级的区别。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法家不是把平民的行为标准提高到用礼的水平,而是把贵族的行为标准降低到用刑的水平,以至于将礼抛弃。只靠赏罚,一视同仁。一个国家失去了礼仪,失去了文化,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何谓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称华夏。所以,法家抛弃礼仪个人思想,我个人是非常不赞同的,哪怕我是一个在平凡不过的人,一个人没有礼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这样的国家,能长久嘛?一些民族,为什么能够延续万世,而有的民族为什么消亡,没有文化,没有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法家在我眼里就是这样的,而法家也确实是这样的。

但是,不能都认法家的闪光点,商君“不法古,不循今”,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家的定论,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一个国家就需要这样,“法不阿贵”,任何人都一样

最后来谈论秦朝的灭亡,秦朝的灭亡我个人认为,法家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秦朝已经统一了国家,可却依然严刑峻法,这是法家的缺陷,当人的生命都不能保障的时候,他就不再需要什么法什么命了,生命都不能得到保障,人民还惧怕什么?所以天下必反,汉朝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前期黄老思想治国家,汉武帝则是以法治,独尊儒术只是他的手段,了解汉武帝那段历史的都知道,他非常喜欢用酷吏,儒大于法,他的儿子和孙子(汉昭帝 汉宣帝)则是儒和法并用,趋于平衡,所以汉宣帝说过:“汉家自由法度,霸王道杂之,”也就是外儒内法,宣帝的儿子重儒,而后导致国家大乱,所以,他们必须相依靠。而在到后来,法家被儒家吸收,成为了新儒家,就是儒法家,而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所以我个人认为,法家适用于乱世,而在治世,则儒法并用,兼用黄老,强儒家,弱法家
第2个回答  2011-04-30
你这是提问吗?问题在哪里?

汉武带时期,和平了吧?可汉武帝用的还是法家,儒家思想只是个表面现象
第3个回答  2011-04-23
百代行秦制,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