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现状如何?

如题所述

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过去十年中,我国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展,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202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达到52.93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91亿。与2012年相比,学校数量增加了6300余所,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800余万人。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达到4805.2万人,毛入园率达到了88.1%,十年间提高了23.6个百分点,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为20.7万所,在校生达到1.6亿人,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数量为2.2万所,在校生达到3976.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91.4%,十年间提高了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学校数量为3012所,在学总规模达到4430万人,十年间增加了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57.8%,十年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比2012年增加了1.0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24.9%,比2012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普惠性幼儿园数量更多了。2021年全国有普惠性幼儿园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普惠园中一半是公办园,有12.8万所,比2012年增加7.2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7.8%,比2016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在流入地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多了。实施“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规模达到1372.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90.9%。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更多了。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实施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通过国家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录取到重点高校的人数累计达到95万人。农村地区的孩子营养状况改善了,个头更高了。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到3.5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2cm和4.1cm,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了不起的计划。”
三、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
在过去十年中,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人成才。义务教育音体美劳等课程建设明显加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67.4万人、83.0万人和10.9万人,相较十年前,分别增长55.4%、52.3%和18.3%。全国95%的学校能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建立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带动各地中小学蓬勃开展劳动教育,实现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求。基础教育大班额问题有效破解。2021年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十年来,小学大班额比例从14.0%降至0.7%,初中从28.3%降至0.7%;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从47.8%降至4.8%,下降了43个百分点,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成效。90%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有92%以上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