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有关蚕的童谣(一句)、谚语(一句)、诗歌(不要古诗,一句)、散文(一个小片段),急!!!要做作

如题所述

童谣——《蚕》:
桑叶嫩,桑叶香,

蚕儿吃,白又胖,

吐银丝,细又长,

织出绸缎做衣裳。

《蚕宝宝》

蚕宝宝,脱衣裳,

脱一件,变个样。

脱了四件旧衣裳,

变成一个蚕姑娘。

谚语:
蚕做茧,快插秧。
小蚕保苗,大蚕壮膘。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养蚕无巧,食少便老。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小蚕放山腰,三眠放山脚。
竹笋秤杆长,孵蚕勿问娘。
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蚕无夜桑不饱,马无夜草不肥。
栽树养蚕,一树一桑叶一树钱。(河南)
一年养蚕,半年有粮。(湖南)
男采桑,女养蚕,四十五天就见钱。
养鸡养蚕,利有眼前。 若要蚕好,先要叶好。
春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
春蚕靠火养,秋蚕靠风养。(浙江)
惊蛰蛾子春分蚕。(四川)
清明蛾子谷雨蚕。 (山东)
谷雨三朝蚕白头。
立夏三日开蚕党。(江苏)
小满三日见新茧。(河南)
桑果打成团,蚕儿正大眠;桑果发了黑,蚕儿已上簇。
白露不作茧儿,放蚕白瞪眼儿。(辽宁)
要想养好蚕宝宝,消毒要好食要饱。(湖北)
春蚕不吃小满叶。
用兵先囤粮,喂蚕先栽桑。
桑要从小育。 冬天栽桑,梦里移床。
一亩桑园,十亩庄田。
前门栽柳,后门栽桑。
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
家有百棵桑,全家有衣裳。
种得一田桑,可免一家荒。
桑拳削口,看蚕娘娘拍手。
门前屋后好栽桑,养起蚕来不用忙。

古诗:
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晋傅玄《明月篇》:“昔为春蚕丝,今为秋女衣。”
清马銮《投梭女》诗:“早识春蚕丝已尽,当时应悔误投梭。”

现代诗:

桑蚕

(徐东明)

民风淳厚 蚕们
靠迷恋桑叶而生活
从不见异思迁
日复一日 啃着这些绿色的词汇
便满腹经伦了

蚕宝宝 轻唤你的乳名
庄敬有加
在桑椹的阡陌上
寻找蚕们 多么圣洁的蚕们
象荷锄劳作的人们 低着头
做一些真实而高尚的事情
蚕的品质
蚕的温顺与安详 令我感动

在一句唐朝的诗歌里
完成一生
就一头钻进叫茧的屋子
体验孤独 那些
金色的或银色的屋子
充满禅意

蚕们蝶化之后
那些屋子 便由人类居住着
(1991年5月)

散文:

《蚕》

(当代著名诗人 雷抒雁)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他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同时用死来对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的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求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像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简直要飞起来了!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们织的茧,得你们自己去咬破!蚕,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这篇散文揭示的道理:

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当你抱怨这个世界的时候,有没有反问一下自己,你身上的每一根神经,是不是变成了细细的绳索,把自己捆成了一个粽子?

忆儿时(一)

(中国文艺大师 丰子恺)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不但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就是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欢喜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欢喜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默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过了几天要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似乎以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姊不要吃的原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并垒起,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真是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姊,都像童话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所谓饲蚕,是养犯人;所谓缫丝,是施炮烙!原来当时这种欢乐与幸福的背景,是生灵的虐杀!早知如此,我决计不要吃他们的桑葚,枇杷,和软糕了。近来读《西青散记》,看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姊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件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1
  童谣:
  《做天难做四月天》: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

  谚语;小蚕保苗,大蚕壮膘。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要得富,种桑树。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小蚕放山腰,三眠放山脚。
  诗歌: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蚕妇①
  [宋] 张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
  散文:
  雷抒雁有这样一篇题为《蚕》的散文诗: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结束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地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象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象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29
  《蚕丝歌》
  ——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咏蚕》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童谣:
  《做天难做四月天》: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
第3个回答  2011-04-11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