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传播途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5-07
破伤风(Tetanus)
又名"强直症",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临诊主要表现骨胳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

病原
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芽胞在菌体一端,似鼓锤状。周鞭毛,无荚膜。幼年培养物革兰氏阳性,48小时后常呈阴性反应。
有菌体和鞭毛两种抗原。
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及非痉挛毒素三种。
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一般非芽胞菌相似。但芽胞体抵抗力甚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 。

流行病学
1、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性,其中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人对破伤风易感性也很高,幼年较老年易感。
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施肥的土壤、街道尘土及腐臭淤泥中,家畜及人的粪便中也可能存在。
2、传播途径:最常见于各种创伤。鞍伤、断脐、阉割、断尾。在临诊上有不少病例常查不到伤口所在,这可能是因潜伏期中创伤己经愈合,或可能经子宫、消化道粘膜损伤 (牛见于瘤胃)而感染。
3、本病通常表现零星散发。

发病机理

创伤污染破伤风梭菌并非都可以发病。如果组织内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十0·2V)才能使该菌生长繁殖。特别是多种菌混合感染时,需氧菌耗掉氧气,破伤风菌体大量增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

症状

病畜神志清楚,有饮食欲。但激应性高,即使轻微刺激 (如音响、强光及触摸等),可使病畜惊恐不安、痉挛和大量出汗。体温一般正常。
病程长短不一,通常2~4周。
病畜死后无特殊有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

诊断

1、根据病畜的特殊临诊症状,如神志清醒,应激增高,肌肉强直,体温正常,并多有创伤史,确诊并不困难。
2、对经过较慢的轻症病例或当病初症状不显时,应注意与急性肌肉风湿、马前子中毒、脑炎及狂犬病等相鉴别 。
3、当临诊不能诊断时,将可疑病料 (如创伤分泌物或坏死组织)培养于肝片肉汤中,经4~7天后滤过,一般经2~3天后可表现症状。

防制
1 预防注射 在发病较多地区,每年定期给家畜接种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皮下注射,幼畜减半。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可于受伤后或进行外科手术时或对新生畜作被动免疫用。皮下或肌肉注射,其预防作用维持2周。

2 防止外伤感染 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和使役卫生,防止家畜受伤。一旦发生外伤,应注意伤口消毒。

治疗

(1)加强护理 应将病畜置于光线较暗,保持安静,减少各种刺激。要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不能采食者,用胃管给予半流汁食物。
(2)创伤处理 清创和扩创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消毒
(3)药物治疗 特异性疗法: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疗效较好。一次大剂量 (20~80万单位)抗毒素比少量多次注射效果要好 。

治疗
1、对症疗法:预防和治疗酸中毒可以提高疗效,可用5%碳酸氢钠静脉注射。补液(以复方氯化钠较好)。强列兴奋时,可用镇静解痉药注射25%硫酸钠;氯丙嗪每天1~2次,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水合氯醛灌肠或配成10%浓度静脉注射;其它如安定、利眠宁。
2、抗生素疗法:当病畜体温升高或有肺炎等继发感染时,可选用一定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治。
3、中药疗法:可用加减千金散、防风散或五虎追风散等。
由于其的常发牲和人畜共患性,需全面复习,并掌握各部分的要点,以利其定性和防治。

1、病原:掌握染色镜检的形态特点及抵抗力的特性。
2、流行病学:着重掌握破伤风的传播途径、感染谱、发病年龄和季节,以及流行形式的特点和主要致病因素。
3、发病机理:因其重要性大,故需全面复习,特别要掌握强直性痉挛和反射兴奋性增高的机理。
4、症状:四大临床主征掌握。
需注意类症鉴别的疾病多为表现兴奋性疾病。
5、防治:这是重点部分,需全面复习。值得高度得视的就是伤口的彻底处理。
6、公共卫生:严防外伤和外伤后的及时处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5-07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它通过皮肤或粘膜上的创口侵入人体,产生毒素,使人致病。创口越深、越脏,就越适宜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发生破伤风的机会也就越多。
破伤风一般发生在外伤后5~14天左右,也有长达数月者。破伤风杆菌产生痉挛毒素侵犯神经,使全身所有的肌肉持久地处于紧张的收缩状(肌肉发硬)。这种情况从头面部开始,接着向四肢和躯干发展。病人先出现张口不便、说话不清、进食困难,病情加重后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四肢发硬,甚至角弓反张(病人的头向后仰,腰部前凸呈弓状)。病人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声音、光线等)即可引起全身抽筋,每次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分钟。抽筋时病人往往满头大汗、口唇青紫、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停止。严重病人多在发病后一周左右死亡。

破伤风多采用对症治疗,死亡率较高。但本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病。皮肤外伤后要作清洁包扎,并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这样就可以预防破伤风,即使发生也比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