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200字

如题所述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节前某地对一千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90%的学生仅仅回答出了吃粽子、划龙舟,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被边缘化、被浮浅化这样一种迹象。那么现在有人提出我们端午节应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这样的一个申遗的做法是不是就能够提升我们现在传统节日它的生命力,提高它的影响力呢?今天我们特别请来了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章建刚,欢迎你。章主任,我们首先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端午节申遗的进展情况。

你是怎么度过这个端午节的?
1吃粽子
2喝雄黄酒
3赛龙舟
4插艾蒿、挂菖蒲
5祭祀屈原、伍子胥
6学习了与节日有关的知识
7旅游
8什么都没做
你觉得端午节的意义是什么?
1和家人团聚
2了解民俗知识
3重温民族精神
4传承历史文化
5没意义
你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将“端午节”申遗吗?
1有必要。为传统节日明确身份是应该的。
2没必要。申遗只是个形式,自己如何看待和认识这个节日更重要。
3不知道。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

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

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

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

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

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

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

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

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

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

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

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

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

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

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

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

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

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回答者: 300695300695 | 二级 | 2011-3-15 19:54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有:
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3
调查:近4成人认为端午节商业味过浓2009年05月30日 09:09CCTV《新闻1+1》2009年5月29日播出《端午:我们如何面对?》,以下为完成台本:

中国启动端午节申遗程序,湖北做代表,三省四地端午习俗联合打包申报。祭屈原、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当端午习俗以传统形式被热闹保留,我们该如何传承其文化内涵?当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渐行渐远,我们该赋予传统文化怎样的创新符号?当众多国家同庆端午佳节,我们在分享中又该怎样呈现中国味道?《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 王跃军:

您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

昨天是端午节,端午节应该怎么过?过什么?节前某地对一千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90%的学生仅仅回答出了吃粽子、划龙舟,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被边缘化、被浮浅化这样一种迹象。那么现在有人提出我们端午节应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这样的一个申遗的做法是不是就能够提升我们现在传统节日它的生命力,提高它的影响力呢?今天我们特别请来了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章建刚,欢迎你。章主任,我们首先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端午节申遗的进展情况。

(短片)

2009年5月29日《朝闻天下》主持人:

据新华社消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湖北省已经代表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端午申遗已经进入到初评的阶段。

解说:

端午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今年的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把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据了解,今年下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进行评审,然后具体公布。那么这次的申报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又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江清和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这次申报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们按照文化部的要求,我们就做了申报文本,然后编辑一个申报片。端午节这个项目共有四个单位,一个是湖北的秭归、黄石,还有就是江苏的苏州和湖南的汨罗,介绍一些端午节的名称、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它的一系列的表现形式等等,然后与相关的申报地区共同办理一些申报的手续。

解说:

其实以端午为内容的申报除了中国的这次努力之外,韩国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先行一步。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就已经申报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关注和争议,甚至于响起了保卫端午节的呼声,颇有点悲壮色彩。如今再次面对端午节申遗,公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有网站针对这次申遗展开相关调查,在有近三万人参与的“你是否支持我国启动端午节申遗”的调查中,有近九成的人表示支持,更有74.9%的人对这次申遗表示有把握。那么作为申办的一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江清和:

从理论上说,这个应该说把握很大,前几年韩国当时的端午祭通过的时候,当时在国内确实引起了一阵波动,当时社会认为就是说,就像商标一样,韩国抢注了我们的商标,其实不是这样的,韩国的端午祭跟我们中国的端午节有一点点联系,但并不是一个东西。韩国和中国的表现形式、呈现的方式、一些风俗习惯是有些区别的。韩国报端午祭跟中国报端午节这不矛盾,也不冲突的,也不影响的。

解说:

如今当端午节成为了我国特定的节日文化,传承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次申遗?我们的申遗究竟为了什么?端午节申遗又能否让这一传统节日再次焕发出生命力?

主持人:

对于像端午节申遗大家觉得把握性很大,但是多少也有一定的争议。我们也看到,像端午节的申遗有人说,使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够发扬光大,靠申遗只是一个外部力量,你觉得像这样一个节日把它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应该在我们民族内部产生一种力量,对这种争议您怎么看?

章建刚 特约观察员:

我觉得申遗的工作呢,我觉得我们这次是它的规则也有些变化,它也不限制你提出多少项,我们大概是几十项的一个总的一揽子的计划,所以我想申请下来应该成功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至于我们跟韩国之间,我觉得大家可以分别地做这个事情,这个前一段我去韩国,跟他们也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韩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上,可能比我们走得还早,所以对于文化遗产的问题、文化资源的问题,他们相当重视。所以他们能够先行一步,我觉得也是值得祝贺的。

主持人:

那比如像韩国的端午祭,我们叫端午节,实际在有些内容上是不太一样的,但是其渊源应该说基本上是相似的。它申请成功了,对我们申请是不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章建刚:

好像教科文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说只会批准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习俗,它毕竟要看端午节这样的习俗在古代东方很多的地方、很多的民族其实都有这样一个习俗,所以我认为应该不会有冲突吧。

主持人:

像端午节这样的一个节日,它里面有很多相应的比如活动或者说一些传统的习俗,刚才我们提到说某地的中学生调查的结果只是吃粽子,只是说划龙舟,包括我们现在对它也有不同的这种说法,是纪念屈原呢,还是纪念伍子胥呢,还是说它本身是一种驱邪避灾这样的节日呢,怎么样来对端午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章建刚:

我觉得像具体到端午节这样的节日,其实它有一个很长的发展的过程,而且它自身呢确实是带有一种特征。其实最早的时候呢,端午节主要是人们在进入夏天的时候,他要过一个节日,就好像春天的时候我们有春节,那么夏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夏节。

主持人:

为什么要过这个节呢?

章建刚:

到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季节的变化,我们人体有很多东西跟自然界互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比如说夏天,天气很炎热,我们可能身体有一些地方需要调整。我们也可能会接触更多的,比如说潮湿的、闷热的这样的天气,所以我们自身要调整这个身体,有时候不够呢,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些草药这些东西来调整,所以我们有喝雄黄酒,用艾草或者菖蒲来泡水、来洗澡等等,这样的一个趋势。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个节日里边,可能还有一些跟我们农耕生产方式有关的一些习俗,所以比如说我们满族,他可能是狩猎的民族,所以过这个节的时候,他会射箭。另外一些农耕的民族,他可能会比如划龙舟,或者抓鸭子,他在水里边活动,跟他的农事活动可能是相关的。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方面,就可能跟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联系。当时的中国地域也是很广阔的,所以不同的历史事件发生了以后,这个节气就会加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不同的内容,所以就像我们这次申报的端午节,在湖北、湖南主要是纪念屈原,在苏州可能是纪念伍子胥的。

主持人:

我们说使我们的节日发扬光大,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我们还回到申报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当中来,您觉得像申请成功了,这个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成功了对于我们来讲,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章建刚:

首先,当然申报的意义就在于说要表明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所有的全体人民意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它的重要性,它有这么样一个决心,有这么一个愿望,要把我们的传统的文化充分地把它挖掘出来,保护好,这也是让世界各地的人民都知道这个事情,也欢迎他们来了解我们这样的风俗,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意义。

像教科文组织这样的国际组织,它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和平发展在做工作,由这样一个组织向世界来宣传这样的一些代表作,来认证这样的东西,我想它会确实比我们自己出去说,让我们一个一个个人出去传播的话,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持人:

你刚才提到说能表达我们一种态度,能让外面来看到我们很多内在的东西。但从我们内在的角度来讲,只从我们内在的角度讲,申遗会对我们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章建刚:

申遗起码首先是让所有的人民都知道这样的事情,你比如说端午这个故事到底有多少种版本,其实我想很多人并不知道刚才节目里也看到了,大家就知道吃粽子、划龙舟,其实它的形式还很多,比如说浙江的宁波,还有一些叫曹娥祭,像这些内容我们其实也没有更多的去挖掘,通过这样一个广泛的宣传呢,可能大家都去找这样的资料,通过挖掘把它的内涵充分的能够把它揭示出来。

主持人:

我想申遗呢无疑要有所花费的,大家可能就会想到,它要动用人力、动用财力,这种端午节的申遗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章建刚:

成本的问题要看我们怎么去计算,如果说仅仅是做一个文本,包括拍一些电视片,那我觉得这个成本并不是很大。如果是我们这两年,我们各级政府呢都在推动这个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通过这个申遗的过程呢,它也要把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把它开展起来。在这个方面做的事呢,我觉得它不是单纯为了申请遗产的项目,它实际上是和我们整个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是相关的,这个应该说是物有所值的吧。

主持人:

观众朋友今天和大家所谈论的话题,是由端午节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引发的,如何能使我们的传统节日它的内在或者它的内涵进一步发扬光大呢?稍候我们将继续。

应该说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对于像端午节等一系列的传统民族节日把它边缘化了、把它浮浅化了,这样的趋势应该说存在一定的迹象。的确对于这种传统的文化节日它的内涵的这种淡漠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

解说: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这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描写端午佳节热闹场面的诗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插菖蒲、喝雄黄酒、进行龙舟竞赛等活动。如今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习俗承袭下来,并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时候,却有人呼吁“莫让端午节变成粽子节”,还有人感慨“端午依旧过,粽子在飘香,龙舟在疾驶……除了这些端午还剩下些什么?”

近日,一项关于端午节的网络调查显示,62.51%的被调查者认为,人们自己忽视了端午传统,不够重视。有37.49%的人认为,端午的商业味太浓了。有41.81%的人在端午节最想做的事是在家休息。

事实上今年的端午节活动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各地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状况。在南方,特别是屈原故乡所在的湖北省,以及联合启动端午申遗的一些省市,端午节活动热闹非凡。在湖北秭归端午文化节的重头戏是龙舟比赛,一些选手的帽子还用竹子和笋叶编织三只小鸟,象征着屈原的妹妹呼唤哥哥回来。在武汉东湖之滨,一群身着汉服的大学生向屈原像行祭祀大礼。而在我国其他的一些地方,端午节活动则更多与吃粽子有关,例如各地举行的包粽子大赛,其中南京和专门举办了外国人包粽子大赛。而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趁着端午小长假去周边旅旅游是最重要的。端午节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它文化意义知之甚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调查:九成学生只知端午吃粽子 成年人嫌过节单调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到底该如何普及?
粽子节快乐!昨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但许多中小学生见面的第一句祝福语却用粽子来代替。

27日,重庆华夏国学研究院就中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九成以上学生的心中,吃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全部内容。

如何过端午知之甚少

这项调查在我市字水中学、朝阳中学等5所中学的1000多名初中学生中进行。对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们显得并不含糊,都表示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吃粽子则是为了“让屈原的尸体在河里不被鱼吃掉,所以把粽子丢在河里”。

但对于如何去过这个传统的节日,学生们则表现出困惑来。他们能列举出的过节内容少得可怜,90%以上的学生只能列举出吃粽子、划龙舟这两样,挂陈艾、喝雄黄酒等少数几种课本上见过的方式,也很少有学生能答出来。

在调查中,对于“你希望怎么过端午节”这个问题,有65%的学生回答说:“吃粽子,在家和父母一起过节”;17%的学生回答:“可以出去到处游玩”;还有14%的学生回答:“希望多放几天假,少布置点作业”。

端午有更多文化内涵

“学生们对端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书本知识上,对过端午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却很模糊。”华夏国学研究院院长黄明超先生说,从收到的1000余份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对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有一定了解,但明显是来自于课本,在生活中难以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黄明超说:“端午节可以放假,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吃粽子,是孩子们喜欢端午节的主要原因,但端午节绝不应该只是这些内容,这个流传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年人也嫌过节单调

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对端午节的感受停留在粽子上,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同样如此。

“一早起来上网,看到韩国人进行端午祭的新闻,心里感到酸酸的。”家住江北长安丽都1-21-3的黄先生说,“人家过传统节日,有盛大的仪式和丰富的内容,而我们的节日,现在连划龙舟都很难看得到了,大家到商场去买点包装精美的粽子就算是过节。”

36岁的王开玲女士老家在四川达州,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是这样过端午节的:一早起来母亲就会给她手上系上一条五彩线,再挂上一个香包,然后和小伙伴一起上山摘指甲花,将手指涂得红红的。那时,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上菖艾,下午去河边看赛龙舟,晚上回家妈妈熬艾草水给她洗澡。“现在想起来都暖暖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东西似乎都难以实现了。”
端午节申遗下半年有结果

今年端午节还有一层不同意义——以屈原故里湖北省为主体,我国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全面展开,今年下半年就将有结果。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昨天采访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

江清和称,现在相关的申报资料已经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下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评审,并公布结果。据悉,端午节申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节日习俗的内容,比如端午节挂艾叶,挂菖蒲;祭祀等方面的习俗,以及体育游戏竞技的活动。

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是“中国端午节”,内容实际上是由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以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据中广网

端午节你是如何度过的?
今年是我国第二个端午节假期,你是如何度过这个假期的?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遗程序。目前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进入初评阶段。你是怎么度过这个节日的?《国际先驱导报》联合新浪网展开调查,欢迎你的参与。

你是怎么度过这个端午节的?
1吃粽子
2喝雄黄酒
3赛龙舟
4插艾蒿、挂菖蒲
5祭祀屈原、伍子胥
6学习了与节日有关的知识
7旅游
8什么都没做
你觉得端午节的意义是什么?
1和家人团聚
2了解民俗知识
3重温民族精神
4传承历史文化
5没意义
你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将“端午节”申遗吗?
1有必要。为传统节日明确身份是应该的。
2没必要。申遗只是个形式,自己如何看待和认识这个节日更重要。
3不知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2个回答  2011-06-03
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第3个回答  2011-06-04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第4个回答  2011-06-04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