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外币真多:墨西哥银元“鹰洋”也现身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6
在最近发生的毒疫苗事件中,全国民众的愤怒和无奈情绪被激起,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基本的消费已成为一种挑战。这种由于某些异常现象导致的消费难题,并非现代人所独有,民国时期的状况更为严峻。
尽管现代人出国时到银行兑换外币是家常便饭,但在民国时期,这种不常见的货币兑换业务却变得普遍,以至于日常购物时常需先进行货币兑换。这是为何?民国时期的这种奇特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在民国初期的人们会发现,有时需要将手中的银两兑换成银元,有时又要把银元兑换成铜元,再或者把铜元兑换成制钱,制钱兑换成钱票,钱票再兑换成银票、钞票等。每日外出购物都需随时准备将自己的货币兑换成其他形式。
民国初期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种类繁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五四运动后的北京为例,市面上主要流通着“袁大头”、“孙大头”、墨西哥银元“鹰洋”、英国银元“站洋”、清末流通的“龙洋”等货币;此外还有各种地方流通的货币,如两广地区的“毫洋”、四川等地铸造的“厂洋”等。
当时,在北京购买大宗商品时可能会使用到当时的硬通货——元宝,这些元宝通常为十两或五十两一锭;而在小额交易中,还能见到铜钱的使用。除了金属货币,当时还广泛使用各种纸币,包括各大钱庄、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发行的货币,种类繁多,不少于数十种。
这种情况下,许多在当地流通顺畅的货币,到了外地可能就变得毫无价值。例如,四川军政府铸造的“厂洋”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畅通无阻,但在北京却难以使用;同样,在东北和蒙古地区流通的“奉票”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在北京市场上也变得等同于废纸。
历史人物的日记记录了这一点,如吴虞在搬家时需要多次兑换货币,1922年,蔡元培、胡适、周作人等在北京聚餐时,也因需支付饭费和小费而多次兑换货币。可见,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购物就像出国一样需要频繁兑换货币。
当然,在当时的中国,银锭这样的硬通货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甚至在国际贸易中也得到认可。然而,由于其价值较高,通常只在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普通日常购物即使拿出最小的银锭,商贩找零都可能困难。因此,许多老百姓都不愿意外出逛街,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动荡,另一方面是因为兑换货币的繁琐,这种麻烦甚至超过了出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