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丢失一支笔而导致才情尽失,真的是这样吗?

如题所述


“江郎才尽”中的“江郎”名叫江淹,字文通,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

他是南北朝对峙时的南朝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出生于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家贫,早慧,六岁能诗,才气飞扬。

江淹的才气有多高呢?

简单说个例子。

江淹家贫,其实也没读过多少书,特别是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天天到深山以打柴、卖柴为生。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生活压力注定了他不能像其他才子那样,有大把的时光端坐在书斋里读书写字、吟诗赋对。

但他灵感一来,诗兴一发,佳作层出不穷。

刘宋朝的国子博士檀超眼高过顶,一向自负,认为天下的才气都被自己独得了,从没把别人放眼里。东晋枭雄桓温手下有个名士,名叫郗超,是个连桓温和谢安都佩服的高人。而郗超和檀超同是高平人,时人因此把檀超和郗超并列,称“高平二超”。

对这个称呼,檀超是不认同的,他常常反驳说:“老子比郗超牛叉多了!”

瞧,就是这样一个牛气哄哄的主,某日拜读了江淹的作品,竟立刻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想想看,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檀超又是如此自负人,却对江淹如此推崇备至,则江淹的才气,可见一斑。


就因为有了檀超这个超级大粉丝,并在这个大粉丝的引荐下,江淹出人头地了,他先是游学建康,教授始安王刘子真、建平王刘景素等人,不久又担任新安王刘子鸾 、刘子真的幕僚,成功混迹于高层贵族圈。

在这个贵族圈中,江淹跟随建平王刘景素混的时间最长,在建平王府待了十年。

刘景素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公元472年,宋明帝刘彧死,太子刘昱即位。刘昱的个人素质很坏,搞得天怒人怨。刘景素就蠢蠢欲动,想举兵造反。

江淹大惊,力劝。

力劝的结果是:因为和刘景素政见不同,闹掰了,被刘景素贬斥为建安吴兴令。

十年的感情,说没就没了。

江淹很伤心,作了大量诗赋来排忧遣愁。

刘景素这边,不听江淹的劝阻,冒冒失失起兵,兵败身死。

江淹却因为有“劝阻”之举,被视为忠心,得封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召还京师。

在京师,江淹和权臣萧道成走得很近。

萧道成也很喜欢读江淹的文章,赐酒食、出题,让江淹现场作文。

江淹不慌不忙,边吃肉喝酒,边提笔作文,嘴里还与萧道成谈笑风生。

等酒足饭饱,文章也写好了。

在座众人视之若天人。

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反。萧道成向江淹征询局势。

江淹的眼光毒辣,思路清晰,对萧道成说:“公有五胜,彼有四败。”

然后一五一十地告诉萧道成该怎么弄。

不用说,萧道成胜利了。

萧道成后来篡夺刘宋顺帝的帝位,那份《齐王让禅表》就是江淹执笔写的。

江淹不但在萧道齐手下吃香,在齐明帝萧鸾的手下也同样吃得开,得萧鸾深相信赖。

萧鸾称赞其为“近世独步”。

萧齐东昏侯昏庸,江淹转投萧衍——萧梁代齐后,江淹即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伯,时年五十九岁。

不难看出,从穷小子发迹,并历经乱世,却风光一生,江淹实是人生赢家。

成语“江郎才尽”嘲笑江淹早年文才惊艳,晚年再无佳作。

钟嵘《诗品》和《南史·江淹传》用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个现象,说江淹早年文才出众,是因为得仙人传授有神笔;晚年才思枯竭,是神笔已被仙人收回。


实际上,细看江淹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他哪里“才尽”了?他本来的志趣就不在文学而在官场,如清人姚鼐所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官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