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常吃的东西?

如题所述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
春节,俗称旧历年,又叫大年,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中华民族的文化,说到底就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就是靠“民以食为天”这种最富特色的文化维系着,因此,食物是春节习俗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这首民谣道出了北方的传统年俗,记载了文化、生活历史,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年文化与饮食的密切关系。

糖瓜粘

“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
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年糕

春节吃年糕,是我国南北方共同的习俗。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寓意吉祥、幸福。
年糕原是汉族的节令食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为防外侵,命伍子胥筑阖闾城池。建成后,吴王宴群臣,伍子胥却郁闷地对部将说:“我若去世后,倘吴国遭难,粮草不济,百姓饥苦,尔等可在东门下掘土数尺,民饥则可得救。”伍亡后,越破吴,饥民遍野。危难时人们按伍生前所言,乃挖城,发现城基砖是用糯米所作,众大喜。于是,将米砖洗净蒸食,饥荒得以缓解。后人每逢新年蒸糯米年糕,是为纪念伍子胥。吴国古称吴郡,即今苏州,故苏州人吃年糕历史悠久。旧时年糕大逾尺,方形,俗称方头糕,还有的做成元宝样,称“糕元宝”,备年夜祭神、朝供祖先及馈赠亲友。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也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
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北京人吃年糕则是宫廷食制的衍续,年糕品种花样多达20余种。《燕京岁时记》写道,旧俗除夕,照皇历规定的时辰迎神、送神,点香、上供,年糕为供品单设一层。其中有糯米年糕、红枣年糕、百果年糕以及黍米年糕等。
天津年糕分黄白二色,象征金银,喻意财源茂盛。做法是将糯米粉用温水和好,将小枣揉合均匀,用手捏或用模子作成各种形状,摆在蒸锅屉布上,加盖严密,猛火蒸一小时。揭盖,趁热在年糕表面上撒些青红丝、蜜饯果料。
在我国江南,过年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饺子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春节吃饺子的民间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是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到,就能多挣钱。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健康长寿;其中一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是举家团聚、辞旧迎新、吃团圆饭的日子,也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称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1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菜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讨口彩的食物吉祥话
旧时年夜饭也有许多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我国各地春节的饮食风俗亦是五光十色,各不相同。不过,不管吃什么或怎样吃,都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良好祝愿。
说起讨口彩的食物,各地真有不少。南京人过年少不了“寒素菜”,就是把菠菜、芹菜、胡萝卜丝、酸菜、金针、木耳等10种素菜以素油炒成,寓意生活平素,家人平安。上海人年夜菜必上一盘蛋角也有此意,是用鸡蛋液吊皮,鲜肉制馅,又好看又好吃;绍兴人除夕夜必有一碗鲞冻肉,碗面上摆个白鲞头,寓意“有想头”;各地年夜菜大多都少不了一条整鱼,但不能动筷,以示“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干脆就用一条木雕的鱼配在菜盘上。
春节第一餐,也与除夕年夜饭一样丰富多彩,各地不同。江浙有些地方春节第一餐吃芹菜、韭菜、竹笋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苏、杭、沪一带吃肉丝炒笋丝,人称“丝丝齐齐”,蕴含事事遂意、样样齐备的祝福之意。
湖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居住在湖南的苗族,春节第一餐吃甜酒和棕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收”;广东许多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在春节这一天,做好够春节3天全家人吃的饭菜,俗称“万年粮”,寓不愁吃喝之意;肇庆一带吃裹蒸粽,这是一种以冬叶裹糯米蒸制的大粽子,香糯不腻;海丰一带吃素食,潮州一带吃用米粉和萝卜末油炸成的“腐圆”,喝营养丰富的五果汤(芡实、莲子等熬成),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 海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只吃素食,叫“吃斋”。福建人春节第一餐吃荠菜、芹菜,荠菜色青,俗称“长命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4
饺子,冰糖葫芦
第2个回答  2011-05-24
团圆饭 花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