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面来论述今年的经济形势

从股市,楼市,通货膨胀,央行调控等方面来说明。例如股市为什么直跌不升,楼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通膨率的居高不下原因,对社会务工的利害,央行调控的目的以及对银根的影响等。越多越好,谢谢
-

2011年中国经济七大猜想
聚焦2011财富机遇之宏观经济篇
走过"最为复杂"的2010年,中国经济现已步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可谓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从国际上欧债危机扑朔迷离、美联储再启量化宽松,到国内的房地产调控、人民币汇改重启、调控物价"组合拳"接连出台,多重图景至今历历在目。进入2011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似乎并没有"简单"多少,甚至在宏观调控的驾驭能力方面还将面临新的考验与挑战。应该讲,"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控通胀"和"调结构"的目标,与此同时,"转型"二字也将是贯穿全年的核心主题。那么,放眼2011年,宏观经济会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景观呢?

回顾2010 2010年,中国经济历经了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的挑战:国内方面,7月以来,物价涨声四起,通胀压力加大;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形势严峻。而国际方面,美联储启动二次量化宽松,新兴市场热钱流入压力陡然加大。于是在此背景下,控物价、防热钱、调结构成为了贯穿去年宏观政策与百姓生活的新命题。

"物价冲击波"不期而至

回顾2010年,"物价冲击波"不期而至,CPI连创新高,一度从1月份的1.5%攀至11月份的5.1%,继而创下了28个月以来的新高。伴随着生活必需品价格的逐月上涨,物价问题不仅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更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央行不仅于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10月13日、11月16日、11月29日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的高位,而且还在时隔34个月后的10月20日首度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在12月26日,再次加息0.25个百分点。目前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已到2.75%,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扭转"负利率"局面。

为平抑物价,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中央果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密集程度为近年来少有。国务院11月20日出台16条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具体措施。相关部门也紧急行动,国家发改委5天内连发九文谈物价调控;证监会发布通知,要求强化期货市场监管,坚决抑制对农产品等的过度投机行为;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采取补贴、限价等措施,为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减负。此外,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明确提出,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预示今年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将"全面加强"。不仅如此,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等相继出台多项政策调控措施来遏制高房价,从年初的"国十一条"、到4月份的"新国四条"、"新国十条"、再到国庆前夕出台的"国五条"。应该讲,密集出台的政策令楼市疯狂的脚步逐渐停歇。

"更多投资"取代"更多储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应对物价上涨的冲击,2010年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用"更多投资"取代"更多储蓄"。记者在小范围的调查中发现,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普遍增加或调高了股票及贵金属T+D等风险投资的比重;年龄在35至55岁的社会中坚群体多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增加了房地产、实物金及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投资理财品种;而年龄在55岁以上的已退或待退休的群体则加大了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及偏股型基金等的投资比重。可见,在通胀环境下,全民"抗胀"各有其招。

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从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前高后低"的局面。全年GDP增长速度或将达到9.9%的较高水平。而去年12月10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5万亿元,这意味着去年初既定的7.5万亿元新增贷款规模"失守"基本无悬念。另据财政部此前的统计,201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将超过8万亿元。

展望2011

事实上,自2010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就已进入政策刺激后的过渡期,而三季度后政策刺激的惯性效应消失殆尽,二次刺激终被证明是黄粱一梦,外生性增长就此结束。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保增长"与"调结构"方面达成共识:中国经济未来的繁荣只能来自于市场自身,来自于内生性增长。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2011年投资的宏观背景与2010年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复苏的主力已经从政府悄然转向了企业。记者在综合多家机构对于2011年宏观经济运行研究报告后,为读者梳理出"2011年中国经济七大猜想",以助您在把脉全局的基础上制定新一年的投资决策。

猜想一年内将加息2次

由于2011年政策调控目标指向"促转变、控通胀、稳增长",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是必然选择。详细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重在对居民增收减负,稳定消费增长;重在鼓励技术创新,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重在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规模。机构普遍预计2011年M2增速目标在16%,全年或将再度提高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加息2次,货币政策回归中性。

猜想二投资增长20%

可以预计的是,2011年将是前期数量众多的区域振兴规划走向实施的开始。地区性投资将是2011年稳定投资的最重要因素。未来随着鼓励民间投资政策进一步落实,市场开放带来的民间投资将会有所增加,而加快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亦将推动相关领域的投资。但房地产投资则会面临下降的可能。东北证券预计,2011年的投资增速将在20%左右。与此同时,中信建投也认为,倘若从危机的形成与治理方面不难看出,中国增长的主动力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是不同的,即危机前出口第一;危机中投资第一;危机后消费第一。基于此,中信建投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有"二江合流"之势,即2011年投资与消费的增长率会基本保持一致,预计均接近于20%。

猜想三消费增长18%

在消费增长方面,多数机构认为,2011年的消费增长基本平稳,不会出现较大调整。而消费增长保持平稳的动力主要包括:收入的增长、消费政策扶持、消费升级及区域扩散。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国各省市纷纷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而收入增长的重要保障也在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政策所带来的预期收入提高。根据"十二五规划","抑高、阔中、提低"战略将是重要的收入分配政策,预计未来在促进就业、提高最低工资以及减轻税收负担等方面有望陆续出台相应措施,从而使得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提高。应该讲,收入的提高无疑将推动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也仍旧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机构纷纷推算,2011年消费增长有望保持在18%左右。

猜想四进出口增长16%

就2011年来讲,外部经济体温和复苏,其居民消费能力也将继续恢复,因此,外部需求有望稳步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出口增长有所保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受困于高失业率、高赤字以及危机治理的长期性,欧美日等经济体经济增速面临下行风险,这也将意味着我国出口环境可能面临更多的诸如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因而,机构普遍认为,我国出口增速将慢于今年恢复性的高增长。与此同时,在贸易再平衡的压力下,我国将继续加大进口力度,预计进口将继续保持快于出口的增长态势。在这种情况下,预计贸易顺差将继续下降。据世界银行和OECD等国际机构预测,2011年全球贸易将回落到8%左右,根据经验数据,将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回落到16%左右,其***口增速在15%左右,而进口将在18%左右,贸易顺差继续缩小至1500亿美元左右。

猜想五人民币升值3%至5%

自去年6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速度严格挂钩美元指数下跌速度。由于盯住美元,因此便导致了一旦美元指数快速下跌,而人民币兑美元不变的话,就会意味着人民币兑非美货币快速贬值。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还将把允许人民币升值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工具之一,尤其在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的情况出现时更会如此。基于这些考虑,国内机构大都认为人民币在2011年有望升值3%至5%。而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在内的国外机构,多预期人民币升值或将达至5%甚至以上。

猜想六CPI增长3.5%至4%

展望2011年全年的CPI增长水平,机构们普遍给出的预期在3.5%至4%之间,并认为春节之后物价将出现一轮明显回落。详细来看,2011年一季度CPI会出现回落,因为2011年2月3日是春节,通常情况下1月都是物价涨幅较高的月份,但整体看,预计一季度CPI同比涨幅在3.9%。而接下来的二季度,CPI或将持续高位运行。因为随着天气的转暖,蛋类和蔬菜价格会明显下跌,物价将低于3月,但6月受去年基数较低影响,同比涨幅会比较高。基于此,预计二季度CPI同比涨幅为3.9%。到了2011年下半年,CPI同比涨幅或将会明显回落,通胀压力亦将明显缓解。因此,预测三季度CPI同比涨幅为3.5%,四季度为2.4%,下半年为3.0%。

猜想七GDP增长9.2%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导下,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对于GDP的增速,机构多认为,2011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是大概率事件,GDP增长可能回落至9%到9.5%的区间,预计全年增幅有望在9.2%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5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今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今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去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去年同期12.5%的增速。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前8个月累计出口9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今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今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000061)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今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涨,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回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显示,虽然8月份部分指标小幅逆转,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仍在下降,经济运行将延续短期下行态势。同时,先行扩散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反弹,先行指数降幅缩小,筑底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历史经验和全球经济走势综合判断,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有望出现在2011年一季度。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去年三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政府福利支出等,以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今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今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也将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1年其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0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明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今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今年。

今年以来,投资增长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1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今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明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四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综合上述分析,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今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1年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1年,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应对增长速度放缓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贷款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可选择的政策包括: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积极推进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民生性转移支付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将政府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表明,节能减排对行政管理的依赖程度依然过高,依靠行政命令、实行“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控制能源消耗,已产生一定负面效果,而且难以持续,也容易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不当限制。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可参考国际不同行业能耗、排放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投资审批权限,重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项目的监管职能。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应集中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准入条件的审核上,并应实行双向监督(项目没有达标,政府监督项目;已经达标而不核准,企业监督政府)。简单地从行业产能规模出发控制新项目建设,落后产能得到保护,抑制了市场竞争对产能动态优化的作用,应当加以改变。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六)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将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长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供给体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直接增加财政投资是必要的,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此同时,应相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的体制机制建设,严格杜绝违规占用、谋取不正当收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