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过程

如题所述

一、东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经历了如下变化:
在东晋时期,诗歌风格是注重语言的华美、对仗的工整。而在风格方面,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完全不同,后者温柔缠绵、婉曲华丽,而前者豪迈雄壮、质朴粗犷。
二、简介东晋南北朝诗歌
由于长期的分裂,政权更迭频繁,这一时期战乱不断,矛盾复杂而尖锐。但分裂也不是全部的分裂,也有局部的统一;战乱也不是永久的战乱,也有短期的安宁。再由于生产领域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展,各民族文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加上佛教的发展、道教的兴盛,因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异常活跃,艺术也得到初步的繁荣。整个社会包括皇帝在内对文学的重视,对文学基本性质的新认识,对文体区分的进一步明确,把美的创造看成是文学的首要任务。文学团体,诸如“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的首次结集,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155--220)、曹丕(187--226)、曹植(192--232)父子,是建安诗坛的领袖。三曹及建安七子,吸取乐府民歌中的精华,把感叹人生无常、忧时势伤战乱、渴望建功立业作为他们诗歌的主题。建安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以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感情、明朗刚健的风格,写下了许多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诗歌,形成了慷慨悲凉的诗风,后人称誉为“建安风骨”。
曹操的诗歌,现存的有二十多首。他的诗歌,明显地受到汉乐府诗歌的影响,几乎全部是乐府诗。他的诗歌,把反映现实作为自己诗歌的重要内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诸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等就是明显的例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必然要在诗歌中流露出来,如《短歌行》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苍海》、《龟虽寿》等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曹操的诗歌,常常从大处落笔,气势宏大,慷慨激昂,跌宕起伏,而情调雄壮,语言古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色。
曹丕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四十首,大多与民歌的风格更加相近。他常常沿用民歌题材,将思妇怀远、游子思乡的情慨委婉而细致地表现出来,语浅情长,清新流利。如《燕歌行》、《杂诗》、《善哉行》、《陌上桑》、《秋胡行》、《钓竿》、《清河作》等就是其中的一些例子。而《饮马长城窟行》、《至广陵马上作》虽然也记述军旅生涯,但风格远不及曹操的苍凉悲壮。其中《燕歌行》是现存较早也是比较完整的七言诗歌,应该说曹丕对七言诗歌的形成是有贡献的。
曹植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他在文学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诗歌,现存的有九十多首。以五言为主,大多是抒情诗歌。他的诗歌,尤其是他后期遭受兄长曹丕的迫害之后的诗歌,在当时及以后影响之大,评价之高,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诗人。
他早期的诗歌以描写社会乱离为主,如《送应氏》和《泰山梁甫吟》、《门有万里客行》等;有时也抒发个人的远大志向,如《白马篇》。他后期的诗歌,则主要抒写内心不甘闲置的欲望和不得重用的苦闷,如《美女篇》、《吁嗟篇》、《七哀诗》、《杂诗六首》、《野田黄雀行》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当然,处在政治高压之下的他,很难直抒胸怀,只能以比兴、象征的手法,如以美女不被人容、蓬草四处飘荡自喻,曲折地表达内心的不平与不甘。
在曹植的诗歌中,半数以上的是乐府诗,这是他模仿乐府诗歌的结果;但他在模仿的同时,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诗歌中注入个人的情感,对乐府诗歌加以改造和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是,曹植的诗歌不仅注意华美的辞藻,而且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应用对仗、警句等艺术手法。
除三曹外,在他们的周围还集结着一批诗人,如孔融(153--208)、陈琳(?--217)、王粲(177--217)、徐*(171--217)、阮*(?--212)、应*(?--217)、刘桢(?--217)等七人,史称“建安七子”。其中以王*最有成就,前人常常与曹植并称,他的代表作是《七哀》二首。《七哀》把社会的苦难与诗人的不幸结合起来,既记下了当时战争的惨况,也抒写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其他如刘桢的《赠从弟》、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的《驾出北郭门行》、徐*的《室思》较为有名。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三国时期的东吴与西蜀并没有什么诗歌流传到今天,一般的说法认为两地的文学不够发达。我们以为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绝不可能成为诗歌流传的空白之地;而是由于频繁的战争,资料散失,今天已经无从考查罢了。
建安之后,以曹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240--249)为起点,至西晋立国(265)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210--263)、嵇康(223--263)、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阮籍,而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在这些诗歌中,既有伤时之作,又有讽今之吟,也有人生短促的感叹,还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抒怀。阮籍已经完全摆脱对民歌的模仿,把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表达真诚激切的感情以及曲折委婉的表现手法引入诗歌之中,在中国诗歌史上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它对后世影响不小,如陶渊明、庾信、陈子昂、李白等人都无不受到他的薰染。
嵇康四言诗的成就较为突出,诗歌主要有《酒会诗》、《答二郭》、《幽愤诗》等。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217--278)、张华(232--300)而外,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刘琨(271--318)和郭璞(276--324)。
其中潘岳(247--300)、陆机(261--303)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潘陆”。陆机文章的成就高于诗歌,他诗歌的主要作品有《拟古诗》十二篇、《招隐诗》、《猛虎行》、《苦寒行》、《赴洛道中作》等。陆机诗歌注重语言的华美、对仗的工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朝的诗风。潘岳的最著名的诗作是《悼亡诗》三首,以真切的感情、传神的笔法、浅近的语言传誉当时影响后代。潘岳还有《关中诗》四言十六章,也是晋代诗歌中的名篇。
除此而外,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杂言》、张华的《情诗》、张协(?--307)的《杂诗》十首、左思(250?--305?)的组诗《咏史诗》八首、《娇女诗》、刘琨的《扶风诗》、《答卢谌》、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等也各有特色,引人注目。
西晋灭亡,氏族纷纷南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东晋最有名的诗人是陶渊明(365--427),这位作过彭泽县令最后挂引而去的诗人,曾亲自参加过体力劳动。在他的思想里,既有“猛志逸四海”的政治抱负,又有“性本爱丘山”的平民志趣;既有“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又有“淡然忘世”的隐士心态。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类:咏怀诗与田园诗。前者如《杂诗》、《饮酒》、《拟古》、《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但他最有名的诗作还是寄托他人生理想的田园诗,如《归园田居》、《怀古田舍》、《西田获早稻》、《桃花源诗》、《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我国的古典诗歌,咏怀抒情诗可以说源远而流长,从《诗经》的《小雅》、《楚辞》的《离骚》和《古诗十九首》以及三曹、“七子”、阮籍、左思的诗歌,都是咏怀抒情诗歌。它的写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相对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田园诗歌,除了《诗经》中有几首农事诗以外,在这以前可以说找不出田园诗歌的其他例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开拓田园诗的第一人。陶诗开启了后世的山水诗的滥觞,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就显然是受了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无论是陶渊明的咏怀诗,还是他的田园诗,质朴自然是他的艺术风格。用宋代苏东坡的话来说,则是“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他的田园诗自然平淡,而他的咏怀诗却往往豪放有力。
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刘宋。刘宋的诗人,代表人物是谢灵运(385--433)、颜延之(384--456)、鲍照(?--466)三人,他们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东晋时期由于玄言诗的笼罩而出现的倒退现象,在他们的手下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兴起了山水诗的新潮,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重要转变,意义非同寻常。
以谢灵运为例,他吟成了如《登池上楼》、《游南亭》、《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七里濑》、《登江中孤屿》、《登上戌石鼓山》这样的名篇,写出了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石浅水潺氵爰,日落山照耀”这样的名句。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描摩真山真水,给人于身临其境的感觉。他的山水诗,对唐代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应该说超过了陶渊明。
刘宋时期另一个有成就的诗人是鲍照,他出身贫贱之家,为人倔强,人生欲望极强,并不掩饰自己对荣华富贵的追求。曾任参军,世称“鲍参军”,最后死于乱军之中。他的诗歌,分为五言古体与乐府诗歌两大类,但主要的成就在他的乐府诗歌,如《拟行路难》十八首、《代堂上歌行》、《代结客少年场行》、《代放歌行》、《代贫贱苦愁行》、《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拟古诗》等。他的乐府诗,把汉魏乐府的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近结合起来,并以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文采灌注其中,使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发展。他的《拟行路难》是当时文人诗歌中比较成熟的作品,为此后的七言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刘宋之后的齐朝,立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因为永明新体诗的出现和艳体诗的露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阶段。
永明是齐武帝的一个年号,所谓“永明体”诗歌,概括起来说,就是对诗歌提出的关于声律方面的要求: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平声为平,其余为仄。在五言诗的两句中,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除此而外,又规定必须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韵上的毛病。一般以十句为一首,除首尾四句外,中间的六句必须两两对仗。创造这一体制的是当时的“竟陵八友”中的沈约(441--513)以及声韵学家周*,竟陵八友中的谢*(464--499)等人也积极参加了这一古体诗向格律诗转变的活动,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新体诗。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变化,对此后的诗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艳体诗”,就是以华美的词语描写女性之美男女之爱的诗歌。它是上承汉代女性美之赋,近学南朝民歌的结果,下启后代宫体诗的先声。
齐朝的诗人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大多还延及到后代,所以这儿只介绍谢脁。谢脁出身于显赫的谢家氏族,但由于过多地卷入政治斗争,年仅三十六岁就被诬而死。
谢脁与他的同族前辈谢灵运都擅长山水诗的写作,后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他的诗歌以写景见长,如《入朝曲》、《玉阶怨》以及含有“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之句的《游东田》和含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句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传诵千古的名诗。
梁代立国时间较长,而以梁武帝为首的社会上层又对文学的特别爱好与重视,加上刘勰、钟嵘等文学批评家的出现,在文学上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在诗歌方面,宫体诗、边塞诗的兴起,七言诗的发展,对后代影响都很大。
在梁代的太子萧纲(503--551)周围,活跃着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的文学团体。他们的部分诗歌,以艳丽的辞采,专门描写男女之爱及女子的容貌、举止和情态,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宫体诗”。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萧纲还让徐陵编了一本《玉台新咏》。不仅收录了本朝的“宫体诗”,而且还把自汉至梁有关女性及男女之爱的诗歌都收了进去。
在梁代,活跃着一大批诗人。除了萧*、萧纲、萧统、沈约而外,还有范云、任*、江淹(444--505)、刘峻(461--521)、丘迟(464--508)、陶弘景(452--536)、何逊(?--518)、吴均(469--520)等人,也写了不少的诗歌,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陈代诗歌,基本上是沿着梁代诗歌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诗歌的形式方面,五言诗更加格律化,对仗和声律的运用更加严格也更加熟练;七言诗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兴旺的势头。在陈后主为首的宫廷文学集团中,宫体诗仍然十分盛行,但它的许多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
陈代最著名的诗人,是与庾信并称徐庾的徐陵(507--583)。当时所谓的“徐庾体”,就是“宫体诗”的另一种叫法。徐陵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四十首。除了宫体诗之外,一些乐府题材的边塞诗,如《陇头水》、《关山月》、《出自蓟北门行》等写得还是很不错的。
除了徐陵,江总(519--594)的诗歌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诗歌中,七言歌行就有二十多首。他是陈代善于七言歌行的第一人,如《闺怨篇》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他的另一首《宛转歌》长达三十八句,是陈代也是南朝最长的七言歌行,唐人的排律之体,大约就是承此而来的吧!
在陈代,还有两个诗人也不可不提,他就是阴铿与何逊。两人齐名,诗歌的风格也十分相近,都以写景见长,如阴铿的《晚出新亭》和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就是其中的两首。
在东晋及宋、齐、梁、陈相继更迭的时候,中国的北方政权也在频繁地交替:大分裂造成十六国混战的局面,当混乱局面结束之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又前后统治着北方。
在这一时期,由于包括战乱和资料散失在内的多方面原因,北方的诗坛相对来说显得沉寂一些。温子*(495--547)、刑邵(496--?)、魏收(505--572)是北地土生土长诗人中的优秀者,他们的诗作有明显模仿南朝诗歌的痕迹,如温子*的《捣衣诗》、刑邵的《思公子》、《冬日伤志篇》、魏收的《挟琴歌》等就是这样的诗作。
值得注意的是,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庾信(513--581)、王褒(约513--576)却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庾信奉梁代君主之命在出使西魏期间,梁朝被西魏所灭,他被迫留在西魏。并且受到器重,身居显贵,还被尊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的礼遇。这种特殊的景况使他既有羞愧之感,又有故国之思,他后期的许多诗歌一变年轻时轻艳流荡的诗风,成为苍劲悲谅的作品。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山斋》等,尤其是《题画屏风》二十五首,开了后代题画诗的先河,理应重视。
王褒的经历与庾信相类,也是梁国大臣被迫羁留西魏、北周,成为那里的文坛宗师。他的诗歌主要有:《燕歌行》、《关山月》、《渡河北》等。
在文人诗歌不断发展的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也有了可喜的收获。
我们这里所说的“南朝民歌”,产生的年代大约在三国时期的东吴至陈朝之间。南朝民歌分为“吴声”与“西曲”两个大类,其中吴声三百四十多首,西曲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总数大约在五百首上下。前者产生于六朝古都建业(即今南京)地区,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它们一起编入“清商曲辞”类中。吴声的主要曲调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独曲歌》等,西曲的曲调主要是舞曲,如《石城乐》、《乌夜啼》、《襄阳乐》、《三洲歌》等。我们应该在这里特别指出,“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以一个少女的口吻倾诉了她四季中的相思之情,在艺术上标志着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汉乐府民歌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朝民歌的内容则以男女爱情为主,很少涉及其他内容。而且,由于地域、经济、思想观念、统治阶级的喜好等方面的原因,这些爱情诗篇的内容以偷情私合为多。语言则明朗而巧妙,大量应用双关隐语。诗歌的形式主要是五言四句,对以后的五言绝句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在风格方面,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完全不同,后者温柔缠绵、婉曲华丽,而前者豪迈雄壮、质朴粗犷。北朝民歌现存六十多首,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主。诗歌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北地风光和他们的游牧生活、军事生涯以及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故事,有《企喻歌》、《陇头歌》、《折杨柳枝歌》、《慕容垂歌》、《陇上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木兰诗》和《敕勒歌》。《木兰诗》歌颂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与《孔雀东南飞》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北朝民歌现存六十多首,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主。诗歌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北地风光和他们的游牧生活、军事生涯以及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故事,有《企喻歌》、《陇头歌》、《折杨柳枝歌》、《慕容垂歌》、《陇上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木兰诗》和《敕勒歌》。《木兰诗》歌颂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与《孔雀东南飞》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8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②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2.建安文学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3.陶渊明与田园诗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4.山水诗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5.南北朝民歌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五,大放光彩的艺术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得到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都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中,最重要的是建安时期的诗歌,三曹尤其是曹植的诗歌影响当代也影响后世;最值得注意的诗人是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他们开创了中国田园山水诗歌的滥觞。当然,沈约创制的关于诗歌格律的“永明体”也不容忽视。《木兰诗》是南北朝民歌中的优秀诗歌,而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则是文人诗中的杰作。
东晋时期,玄学与清谈之风盛行,士族们以能谈玄为高雅,甚至处理朝政也务在清静。东晋诗坛玄言诗盛行,就是在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理相混合的产物。钟嵘《诗品》说玄言诗“平典似道德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和南朝山水诗的兴起,才改变了这种不良诗风。 
西晋诗歌创作有明显转变,总体而言,缺乏现实内容,而重视形式的华美,《文心雕龙·明诗》说是“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情采》篇又说是“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 盛”。
南朝文人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较其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鲍照的七言和杂言乐府诗的发展;以谢眺为代表的“永明体”,标志着格律诗的开端。到了梁陈时期,出现了宫体诗。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长篇情歌《西洲曲》。南朝民歌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诗体小巧,多五言四句,四句一解;多抒写大胆热烈的爱情;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尤其是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风格轻柔婉丽。
北方文学在五胡十六国与北魏前期,除乐府民歌外,是 衰微的。 突出贡献的是北朝民歌,代表作有二:这就是《敕勒歌》与《木兰诗》。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体裁多样,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语言通俗、质朴、刚健;表情率真,风格粗犷、豪放,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对照。
第3个回答  2011-06-25
玄---山水--宫体
第4个回答  2012-04-28
玄言—山水—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