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怎么纪年?

1 汉武帝之前没年号怎么记?

2 还有比如 开皇20年就等于是仁寿元年
仁寿4年是不是就是大业元年?

比如 康熙61年 就是雍正元年吗?那之间差出来的那个1年(61年)怎么算的?

怎么皇帝一死 儿子就继位 直接用新年号吗? 原来的年号(就等于一个皇帝5月1号死,儿子5月2号就登基啦,剩下的7月就算是新皇帝的元年还是老皇帝的年号?)还没过完就算是新的啊?
顶啥啊 又不是贴的
不要回答无关紧要的 照你自己话回答我的问题

还有 那比如某位皇帝8月1号死,太子在几时才当皇帝?是新年的正月一日吗?还是明天 后天?
如果太子没当皇帝那剩下的几个月是谁人管天下?
汉朝被灭 晋朝刚刚开始时候 中间间隔几个月 中间那段时间怎么算 是记汉朝年号 还是晋朝啊?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柯琴《伤寒论注•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段成己《肘后备急方•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宋•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4)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1
1、汉武帝之前没年号怎么记?
汉武帝正式创立年号之前的纪年方式,一是以天干地支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二是以皇帝纪年,如始皇帝三十年、汉高祖十年等。
2、开皇二十年不是仁寿元年,仁寿四年不是大业元年;康熙六十一年也不是是雍正元年。
这是因为这些年号都不是当年改元的。即,旧的年号仍用至农历的年底,而新的年号是从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一起正式开始用的。
皇帝死后,太子袭位,有的没有改元而仍然用旧的年号,如隋文帝死后炀帝即位、康熙死后雍正即位,都属于这种情况;而有的则当年改元,在这种情况下,如你所述的那样,皇帝5月1号死而太子5月2号登基并改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5月1号之前还是用老皇帝的年号,而5月2日以后用新皇帝的年号。其实这都是同一年的。
皇帝8月1号死,太子通常当日或者次日袭位称皇帝,而不是等到新年的正月一日吗。如果太子没当皇帝,通常都有人簪称皇帝的。如果没人称帝,那也就是皇位悬空,但通常也有太后称制的。
汉朝和晋朝之间是三国时期,三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年号纪年。
第2个回答  2007-06-03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第3个回答  2007-06-10
第一个问题:

“年号纪年自汉武始”
汉代以前,用天干地支纪年,自周朝建立到汉朝初叶,帝王是没有年号的,只称某王、某帝之某年,如周宣王九年、始皇帝三十年、汉惠帝五年等。
皇帝正式启用年号,始于汉武帝刘彻,有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年号重袭》为证:“年号纪年自汉武始。”

第二个问题:

汉武帝登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一百四十年,开始用年号纪年,定年号为“建元”。
自后,凡新皇帝登位,依例都要启用新的年号,称之为“改元”,直至清朝灭亡时末代皇帝溥仪的“宣统”止。《陔余丛考·年号重袭》称之为“千古不易之良法”。 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补充问题:

皇帝死了,通常太子是马上要进入皇宫登基的,国不可一日无主。当然这是在没有人篡位,皇帝遗诏也写得很明白清楚的情况下。如果太子太小,通常老皇帝在死之前都会指定辅佐大臣,直到太子成年。

另外,历史上有些时期年号使用是很乱的,如五代十国的时候,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有时候还会沿用以前用过的年号。像你说的情况,汉朝被晋朝灭的那年的年号是用汉朝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6-04
我来回第三个问题:新皇帝的纪年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的.如果康熙61年时雍正皇帝即位,雍正的年号从下一年正月初一时开始使用,之前一年的年号继续用康熙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