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

如题所述

1918年到1920这三年是国内战争时期,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在1921年,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经济的限制和超越了当时苏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导致政治危机。农民起义和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使得布尔什维克党必须迅速制定新的经济政策。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的国情,1921年3月21日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了新经济政策,代替了先前施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所以说,由于苏俄的国情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同时,由于国情的需要(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五年计划实施),从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逐渐废除。
所以说,为何不能直接是社会主义,是由苏俄国情决定的。
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全国确立,即公有制在全国的确立。1936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苏联确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确立,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中国确立。其次要有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即要有共产党执政。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权力机关、军队来保障政权的巩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6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1918年夏至1921年初,面对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起了重要的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非常措施不但没有收缩,反而加强,引起广泛不满,出现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遇到的挫折,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最终它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这是苏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4)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才能正确认识战肘共产主义政策被新经济政策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05
因为战时共产主义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经济发展,所以就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红色政权得到巩固和稳定应该也是个原因。
第3个回答  2021-01-0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上必经的历史阶段。事实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此,当形势发生变化,特别是当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镇压下去后,苏俄政府就终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了适应国情的新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