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才能改变心态,教育孩子除了学会方法还需要什么

如题所述

很多家长反映,自己明明也看了不少的育儿书籍,学习了很多教育的好方法,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应用上总是出现各种问题,也就是常说的“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却总是碰壁。

其实教育孩子和上学是一个道理,在课堂上老师讲的看似自己都会了,真到了做题的时候就暴露了各种缺点,记忆力好只能说明记住了知识,但能用学会的知识做题属于应用能力。

对于家长来说教育是一辈子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没有生来就完美的父母,每一位家长都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去教育孩子,或许今天受到看到电视剧的影响,明天受到育儿课程的启发,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反而是在于孩子的不断磨合中逐渐探索出的独属于他们的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认知,以及对孩子的认知都在不断的变化,不能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只能说是一个逐渐理解孩子的过程,毕竟找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心态是最主要的导致行为的原因,面对同样一件事,比如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有的家长会非常着急,但有的家长则不会表现出来,正是因为认知不同,也就是说直接决定情绪和行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情的认知。

因此唯有改变认知才能够真正的改变情绪,改变认知,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才能够有光明的前途,否则就是失败的人生,那么他对孩子的关注力一定会在学习上。

如果父母能够改变认知,好学校虽然有差别,但只有让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实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朝着梦想前进,不一定只有考名校这一条路,自然对他们学习这件事的压力就不会太大。

那么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怎样思考能够转换心态呢?

在遇到不顺利的时候,第一时间可以想一想坏事变好事,从消极的事件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或者解决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夸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或许事情其实很平常,没有自己想象的造成了很严重的结果,如果负面情绪依然很大,那就尝试接纳内心的挫败感和焦虑。

尤其是面对孩子犯错这件事,他们此刻需要的并不是来自家长的指责或者责骂,而是接纳,只有父母接纳了孩子的错误,他们才能认清楚事情的真相,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鼓励一下孩子,让他们敢于面对错误,就会努力修正自己造成的结果。

家长可以这样想“现在出问题总比以后出问题好。”错误越早出现改正的几率就越大,早点出问题早点找到原因进行调整,不管是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尤其是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犯错就是他们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家长没有必要总是揪着问题不放,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在接纳当下的前提上,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唯有改变认知才能平息焦虑,教育孩子要有一种“顺应”的心态,要做孩子的助手,帮助他们查找问题,鼓励孩子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减压,而不是用指责或者强迫的方式增添压力,要让孩子振奋起来。

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意愿,总是非常固执的坚持一个目标,认为只有孩子达到了什么样的状态才会收获好的结果,那最后只能是鸡飞蛋打,家长认为的成功与孩子眼中的成功并非一致,甚至到最后可以能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

过于偏执,家长只会陷入到焦虑和担心的泥潭中,连带着行为和认知也会发生扭曲,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而不自知,因为家长的压力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双方都经常互相发脾气,又能怎么让孩子朝着目标努力。

家长调整好了心态,对孩子是百利无一害的,只有心态平和才能够理性的分析问题和状况,更好的处理,很多压力都是由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真实情况有的时候并不是自己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样子。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教子成才不能只靠强迫或者指责,即使动机再好,吼叫和责骂也会让事情朝着自己意愿相反的方向走,学会冷静维持平和的心态,把精力多放在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上,得到的效果将会是意想不到的好。


认知心态的改变会让很多事情发生连锁变化,家长在教育中同样需要成长,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只是孩子自己的,更多的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导致的。如果家长不能了解基本的成长规律和什么年纪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有可能只会按照自己的认知一意孤行。

如果能够经常了解一些孩子的成长规律,就能把很多问题看作是正常的事情,而不是夸大或者过度担心,这样有助于调整心态。

育儿方法千千万,其中不乏非常好的理念和方式,但是应用在孩子身上就不能照本宣科,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才行,之所以家长没法执行好那些好的育儿方式,就是因为从自己来说就没法做到书上讲的那些方法,没有耐心,没有时间去做。

从根本上来说要改变认知调整心态,要有一颗平常心,过高的期望或者太严格的要求都是压力的来源,多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是教育者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教会孩子讲规矩。
规矩是为人行事的准则,是让人明事理。教会孩子懂规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国有句俗语叫:“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否则人生将不可能成功。

孩子言行举止和规矩,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父母有原则,孩子才能守规矩。父母从小要给孩子讲规则意识,给孩子制定规则,以此来建立孩子规则意识。

教会孩子讲规矩,就是教孩子明事理,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这样将来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2、教会孩子懂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是父母必须学会的重要课程。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感激给他生命的父母,为他传授知识的老师,给予他帮助的朋友。

孩子能够在内心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怀有感恩之情,愿意对他人回馈爱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和接受。

孩子知感恩,少不了父母的教导,平时对孩子多些耐心,多些理解,少些责怪和批评。孩子的感恩之心,需要父母的智慧来浇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
3、教会孩子学习。
父母更要告诉孩子,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曲折,充满着艰辛,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付出努力,这是每一个孩子学习的责任。一位作家曾对她的儿子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父母必须要让孩子知道,读书和不读书,真的过得是截然相反的人生。若有读书机会,只要抓住了,人生就不再是“单选题”,而是有多个选择的机会。

4、教会孩子有教养。
教养,是培养孩子成人的灵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养。”良好的教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是从细节做起的,更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带来的,有教养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比家境显赫,不是比学校名贵,而是虽然有金山银山,但永远不会比自己富有,有一个有教养的孩子而自豪富有。

5、教会孩子好好说话。
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将受益终生。好好说话的力量不容小觑,可以改变孩子的思维,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的人生。

一个人即使有着漂亮的外表,聪明的头脑,但若是出口伤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是无法赢得别人真正的掌声。

培养一个好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多听听孩子心里的声音,让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的正向引导,多肯定,多鼓励,才能暗示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2个回答  2022-10-09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链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第3个回答  2022-10-06
教育孩子首先要带着对孩子的爱,也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会了教育方法的同时,还是要甄别适合自己孩子的,然后带着爱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静静等待开花结果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