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罗布泊昔日的面貌的文章

如题所述

师:谁能说一下昔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生1:昔日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生2:昔日的罗布泊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遍地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生3: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仙湖,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

生4:(很自信地)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

师:(微笑、点头)生命的绿洲,这种说法很精彩,你是怎样理解“生命的绿洲”?

生4:我认为,它可以孕育、繁衍、滋润生命,它是生命的乐土。

师:说得棒极了。那谁又知道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呢?

生1: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寸草不生。

生2:现在的罗布泊是神秘的,天空中不见一只飞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飞越。

生3:现在的罗布泊是一个死湖、干湖。

生4:现在的罗布泊是一片生命的禁区。

师:“生命的禁区”,这种说法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现在罗布泊的特点。

二、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恶果呢?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人口激增,需水量大,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师:文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来形容人们怎样向塔里木河要水,谁能找出来。

生:“四盲”。也就是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师:作者把“四盲”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扫盲”比作巨大的“吸水鬼”。

师:归根结底,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生(齐声说):人!

师:同学们还记得开头的时候,一个同学说从题目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美丽的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谁能找出体现这种感情的句子读一下,读出这种感情。

生1: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变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师:他读出感情了吗?

(生摇头)

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赞誉过”和“令人恐怖”这两个地方应该重读。

师:好,再读一次。

(生按照要求再读一次)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2: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师:应该怎样去读?

生2:“长达数百公里”,应该重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2:人类犯错误的重大和对绿色消逝的惋惜。

生3(痛苦地):那奇形怪状的树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生3:我感受到胡杨的痛苦,表明了对人类的强烈谴责之情。

生4(抒情地):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看那一道道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和无奈。

师:你从这句话中品位到什么?

生4: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而痛惜不已。

师:同学们对这些语言的品味非常到位。课文不仅有对罗布泊消失深表惋惜,还有对人的强烈谴责。作者是怎样谴责的?

生: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故作不解):你为什么把“人”字重读呢?

生:因为“又”字表明人类不止一次的制造这类悲剧。

师:那人类都制造了哪些类似的例子?

生1:因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地表裸露,而引发沙尘暴。

生2:我听说济南是一个著名的泉城,而趵突泉却接近断流。

生3:天津、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侵入地下水系统。

……

过去的形成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
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
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
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
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
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悠悠驼铃,丝路花雨。丝绸之路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歌曲,一首永远唱不尽的歌曲。丝绸之路的故事是那么的迷人而又神秘,精彩而又别致。

沧桑古道,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之迷和诉说不尽的传说。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是那么亲近而又那么遥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千年诗句诉说着历史的繁华与凄凉。百年沧桑,繁华的丝路早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声叹息和无尽的谜团。
罗布泊,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如今却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与梦想。曾一度是汪洋大海的罗布泊,曾占据中国内陆湖之最的罗布泊。而如今除了黄沙盖地之外就是戈壁连天。罗布泊成为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恶化的例证。恶劣的环境,独特的地貌引无数英雄折腰。1980年中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不辛失踪。几十年来,许多探险家及有关人士多次寻找却一直未果。1996年,中国“当代的徐霞客”,徒步八年走中国的壮士余纯顺在征服罗布泊时,永远地与罗布泊长眠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3
  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这一资料有助于我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