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幼儿园从来不参加任何活动怎么办

如题所述

你的孩子有没有这种“被动或不参与活动”的情况呢?

先来看看什么是“不参与活动”:指儿童没有建设性地、没能积极地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的行为,不管这些活动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还是后来生成的。包括站着四处张望、不操作教室中的任何操作材料、不参与集体活动,以及教师要求他们参加时,他们予以拒绝等。基于幼儿感知觉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幼儿的这种行为与自身游戏的社会水平有密切联系,很多时候幼儿的“不参与”是正常的,家长和老师不必过于紧张。根据帕顿的研究,2岁儿童一般只从事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4岁儿童主要作后3种形式的游戏。总的倾向是,年龄越小,游戏时的同伴越少,互相合作的程度越低。其实不同年龄段都会出现所有社会水平的游戏,而只有当社会水平低下的情况频繁出现时,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种典型情况:

1、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较低,很容易出现不参与现象,特别是比较害羞的孩子,但不代表他们真的没有参与活动,很多时候他们会处于观察学习的状态。

此时可以先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喜好,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是否会向家人描述幼儿园的活动,甚至拉着家人一起玩。如果有,便直接说明幼儿正努力观察学习,老师要允许孩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后就是老师耐心的引导,开展有吸引力的活动。随着对幼儿园生活熟悉及与老师感情的日益亲密,幼儿会逐渐放开。开始时也不必强拉着幼儿参与活动,而应给他们一定的适应时间。

2、幼儿阶段自我控之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即便习惯了集体生活,社交行为也往往会依据自身的需求,受情绪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一个小时、一天等短暂的时间里,幼儿也许有特别的情绪需求,导致他们无法专注当下的活动。这种情况便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引导幼儿说出内心的想法,但要尊重幼儿的行为,不强求他们表达和参与活动。

3、抛除以上原因,当幼儿出现一段时间(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等)的被动参与或完全不参与行为,可以考虑是否属于以下情况:

(1)恐惧
先要找到幼儿恐惧的对象,也许是因为最近家长对孩子常说的一句话“不听话就让老师来把你带走”、“不要和XX小朋友玩,他打人很厉害”;也许是幼儿本身的原因,如太霸道,导致没有孩子愿意跟他玩,对人际交往干到无措与恐;也许是只对某一类活动不感兴趣,如从来不玩沙和泥巴,因为父母曾经训斥、告诉过他,这类游戏太脏了……需要通过与家长、幼儿交流及有计划的观察找到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导幼儿。
观察可每天选取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每隔5min记录一次该幼儿参与的内容,接触的孩子,连续观察三天,然后班内老师一起分析讨论。
(2)期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
有些幼儿通过不参加活动,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们知道这时老师通常会主动找他说话,和他一起玩,而这时他们也会给予老师适当的回应,如此反复更加强化了幼儿不参与活动的行为。此时可以采用“有意忽略法”,即只关注幼儿参与活动的行为,当幼儿不参与活动时便忽略他。
开始时,当幼儿发觉你不再主动找他说话,也许他会观察一下其他幼儿的活动,即使很想加入但始终不会行动,这时你要对他的观察行为给予肯定,一个注意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如“看别人玩也不错”;
几次后,也许他开始慢慢靠近活动区或在旁边不时添一句话或拿着一个玩具抚摸,这时你可以鼓励他,一个拥抱、一个肯定的喜爱的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你提的建议不错”、“雪花片拼插很漂亮对吧”等,但不急于邀请他;
当幼儿开始参与一些活动时,老师要及时赞扬强化,而他参与活动的频率增多和稳定后,教师就需要渐渐减少鼓励强化的次数,最终与其他幼儿一视同仁。

(3)对材料不感兴趣
这类幼儿往往会四处张望,寻找合适的活动材料,但班里的材料对他们来说太简单或太难,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差较远,玩几下便失了兴趣。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带他到其他各班转一转,玩一玩,并作相关记录,可以参考以下记录表格

然后分析比较本班同年龄段幼儿,了解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否高于或低于同年龄段幼儿,再对比本班玩具的投放是否是该幼儿需要的,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活动材料。
另外,不同的游戏类型还要求教师使用不同的策略陪伴引导,以上也只是几种常见的情况,老师们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对症分析,区别引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孩子在幼儿园不肯参与集体活动怎么办?有的妈妈说啊,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大家都在跟着老师学儿歌,学做操。他在旁边坐着,一动也不动,或者自顾自玩自己的。爸妈听说了,心里好着急呀,光着急没有用,咱先得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


原因一,孩子还没有度过入园适应期。当孩子对一个新环境没有放下戒备心理的时候,他是不会在这里开心的又唱又跳,哪怕孩子在家里闹腾得像孙猴子,刚到新环境里时,也会表现得非常安静,甚至胆小。

在最初的一个阶段,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观察。直到他确认这里很安全,而且他对新环境产生了熟悉感和好感,他的本性就渐渐表现出来了。该笑就笑,该玩就玩,该闹就闹,当初那种矜持的假象就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这种原因不肯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来说,解决的办法最简单,给他适应的时间等他熟悉了就好了。


原因二,孩子有点儿胆小内向,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胆小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练胆儿,怎么练呢?首先你不能呵斥责骂孩子,把孩子的小胆量想象成一只小蜗牛。你耐心地等待,他会慢慢的伸出头来,你用手一戳,他就立刻把头缩回去了。爸妈不要总是责怪孩子脸皮薄,胆子小,尤其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数落他,孩子自己心里本来就不好受,随便给他贴标签,只会让他更有压力,多夸夸孩子身上的优点。比如他的声音好听,笑容好看,心灵手巧等,让孩子对自己有自信,并乐于把有自信的一面展现出来。

多带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运动能让孩子变得阳光开朗、乐观,身体强壮。身体素质提高了,孩子也就不会胆小得整天躲在爸爸妈妈身后了。多找机会和别人交往,不管是加入别人的活动,还是邀请别人来家里做客,爸妈要给孩子做榜样,表现的积极又热情。孩子在你的带动下,也就能和别的孩子开心地玩起来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爸妈平时别太独断专行,和孩子有关的事情,要问问他的想法,尤其是到了外面,别人问孩子几岁啦,叫什么名字,喜欢吃什么之类的问题。爸妈别急着替孩子回答,也别催他回答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组织好语言自己说出来。


原因三,孩子能力不足,老师教的东西他学不会。有的孩子语言发展比较慢,老师教的儿歌他不会说;有的孩子音乐感不太好,找不准音乐的节拍;还有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差,做操的时候动作做不到位。对于这些能力不足的孩子,只有多练习,才能慢慢看到进步。

爸妈最好是从老师那里把幼儿园交的内容都了解清楚,然后回来和孩子一起反复练习。在练的时候,爸妈的角色不是教练,而是孩子的学生。但是大部分这个年纪的孩子都喜欢当小老师去教别人,他虽然做不好,但是如果爸妈能够对他学的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你做得还不如他好。那孩子就立刻会想我来指导你怎么做。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复习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了吗?至于孩子能当多久的小老师,那就要看爸妈的演技有多高明了。

原因四,孩子对老师教的东西不感兴趣,有能力不足的孩子就有能力很强的孩子。尤其是现在很多爸妈都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家里已经教过孩子很多东西了。所以有些孩子上了幼儿园,会发现老师教的那些太简单了,没意思。对这样的孩子呢,爸妈一方面要给他提要求,上课的时候要遵守基本的课堂秩序,不能给老师添乱。同时要告诉孩子什么叫做集体,什么叫做合作。在幼儿园里,老师教的内容不仅是你自己学会了就行了,还得大家都学会,大家要有一起表演的机会,你要搞清楚你自己需要表演哪部分的内容,需要和谁配合。这也是对孩子团队意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爸妈要和老师商讨对策,看看怎么样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说根据孩子的能力,适当给他提高难度,或者让孩子协助老师给大家做示范。总之是要让孩子找到上课的兴趣。因为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什么不重要,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才重要。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乐于学习的兴趣和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这会让孩子终生受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09
孩子如何才能参与同伴集体活动?

当发现孩子在幼儿园里有很多游离行为的时候,很多家长会感觉到疑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

首先,孩子本身情商能力的发展滞后会影响到孩子的同伴互动以及集体活动的参与。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共同关注能力不足,还有的孩子对物体、对事物更感兴趣,但是对人的兴趣并不大,不像一般的孩子,看到小朋友是很兴奋的或者至少是有兴趣的。

第二个方面,注意力问题。

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一些问题。例如,规则意识比较薄弱,不愿意听从指令,更喜欢大家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或者是听从他的指令。且难以长时间从事一项活动,很难坚持下去,经常容易兴奋、冲动,导致其他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儿,有的甚至还会跟小朋友打架,伤害别人。

第三方面,情绪问题。

这与孩子的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有很多限制,或者是忽略孩子的需求,较少陪伴孩子,与孩子互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出现很多情绪上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是孩子内向、害羞、什么都不敢尝试,而且脱离不开家长的陪伴,依赖性非常强。这种孩子焦虑情绪较多,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安全感不足。

还有的孩子是愤怒型的,父母的要求比较多,较为严格,孩子经常会不开心、愤怒,这就属于孩子的情绪问题。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找一找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比如说,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家长就需要调整一下彼此的沟通方式,如果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或者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上我们所说的孩子游离的问题,有的孩子可以通过家长的改变减少游离行为,更好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家长需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不要经常对孩子发脾气、过度苛刻,或者是有不良的家庭氛围等。家长和孩子之间也应保持良好的互动,很多家长会边陪孩子边玩手机,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家长在孩子身边,但互动性较低,孩子也难以得到提高。

同时,家长也要创造更多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共同玩耍的机会,同伴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能提升孩子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性。而且,与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互动能让孩子了解到跟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从而会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