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躲避严寒,捱过漫长冬日的?

如题所述

四季轮回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生生不息。古代人在这种气候条件之下,用最原始的劳作方式过着最简朴的田园生活。但在在尚未有“全球变暖”概念的古代社会,冬季不仅严寒难耐而且还十分漫长。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创作过一首经典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其中有两句诗直白地写出了,古代冬季的气候现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冬季开始于农历八月份。

虽然在古代的八月可以看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但是古代漫长的冬季,却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出行,都造成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灾难。

如果按照八月开始下雪,转年农历五月份开始春种来计算,留给古代人的田间劳作时间,满打满算次啊仅有四五个月的时间。

对于生活在古代南方的人们来说,漫长的冬季虽然对他们生产、生活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定居于北方的古代人来说,不仅争分夺秒的抢种庄稼,而且还要承受来自冬季的严寒折磨。

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北方人,不仅可以使用地热、暖气进行采暖,而且外出的时候还可以乘坐多种交通工具。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严寒天气对身体的危害,即使需要经常外出也不用惧怕出行困难。

但是对生活与古代社会中的人来说,他们不仅没有比较先进的取暖设备,而且就居住的房屋也很难抵抗严寒的摧残,就更不用提冬季出行方面的事宜了。难道古代北方人冬季只能“猫冬”吗?事实上古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

古代人过冬时躲避严寒的妙招

1. 古代的“地暖”系统

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几乎体现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就拿“过冬”来说皇宫大内,以及达官贵人的方法就非常值得推广。明朝和清朝都曾经定都于北京,并给后人留下了一座拥有历史积淀的紫荆城。

无论明朝人还是清朝人,在过冬季的时候都有一些御寒保暖的妙招。明朝时期为了能够抵抗严寒,除了会在宫殿内设立“暖炉”之外,同时还在皇宫内设计了一套“地暖”系统。其实古代所谓的“地暖”,就是一种可以散热的“地炕”。

整个紫禁城内的地下几乎都铺设了,左右相连、南北相通的“烟道”。在紫禁城的墙根附近,不仅设置了很多“加炭口”,而且还设计出了非常科学的排烟系统。

在冬季来临之前宫廷内就会有专人,先将木炭置于错综复杂的“地洞”之内。专等冬季一到就开始点火烧炭。

木炭在坑道内燃烧之后不仅可以将热量传导至地砖。同时也会让宫内有“地暖”系统的房间温暖如春。明朝时期还专门设立了一些,管理木炭和采暖方面的机构,这些机构中的官吏主要负责的就是皇宫的冬季取暖事宜。

别看这些官吏只管采买木炭,或者负责皇宫大内的采暖设施,但是在明朝时期这些人的权利却不小。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他们可以直接御前奏事,所以很多明朝的官员都会主动巴结他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古代人会穿厚衣服,或者是穿着动物的皮毛来防寒。也会在屋子里烧几个炉子取暖,煮点姜汤什么的喝下驱寒。也会烧炕,或者是温点酒来喝。
第2个回答  2021-01-16
他们通常会穿很多的衣物,或者去打猎,用一些野兽皮做成衣服用来保暖。
第3个回答  2021-01-16
他们是在屋里点炉子,烧柴、烧煤取暖的,而且冬天也不用种地,所以他们也不用频繁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