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皇帝的龙袍

第一件龙袍是怎样的啊?有记载吗?怎麼判断是不是真正的龙袍。其他亲王那些穿那些又是什麼?也有龙吗?谢谢

 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 ,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 :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 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龙袍的空地为明黄色,领、袖俱石青色,片金缘。上面绣有12个困龙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的异名)、宗彝(长尾猴尊)、藻(垫玉的彩色板)、火(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绣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绣在衣上的花纹)、黻(音府。古代礼服上白与青相间的花纹)的形象,其余均为排列均匀的"如意头" 、"蝙蝠"和象征富贵的" "字纹样。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 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以棉、袷、纱、裘制,各惟其时。龙袍专供皇帝穿着,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须"挑去一抓",以示区别。在明朝,经改制后的龙袍,称为蟒袍,成为明朝职官常服。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十分严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 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到了汉朝推绎的周崇尚红、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明清。龙袍上的" "字纹样的颜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蓝组成,"蝙蝠"有朱红、枣红、绛色、香色、青铜色等数种颜色。"如意头"有明蓝、月白、藏青和水红、桃红、枣红、雪灰两种颜色组成。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之分。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圆领,右大襟,马蹄袖,有扣绊。龙袍的做工有刺绣、缂丝之分,其中缂丝工艺相对复杂,工艺上称为“连经断纬”。这种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所以多用于龙袍之上。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清朝皇帝的龙袍绣有九条金龙,位置分别为前胸和后背分别有一条正金龙,下面前后分别有两条行金龙,肩部左右两侧分别有一条金龙,右面内襟里面还有一条行金龙。每件龙袍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条龙,恰好与九五之数相吻合。
  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龙袍上除了龙纹,还有十二章纹样,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祥云、蝙蝠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会绘;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若斧形,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龙,应机布教,善于变化;如山,行云布雨,镇重四方;如华虫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浅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为万物之依赖;如斧,切割果断;如两己相背,君臣相济共事。”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鉴别清代龙袍主要从做工、面料和纹样三大方面来看。首先,龙袍的做工相当精细,所用线也非平常我们所见到的金线或者丝线,尤其缂丝工艺目前很难仿造。其次,清代宫廷服饰衣料的生产大多来自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极少部分由京内织染局织造。江宁(南京)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缎、神帛的织造;苏州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湖丝的品质最为优良,如绫、罗、纺、绉、绸等多由杭州织造。最后,龙袍上的纹样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些纹样多限于皇帝服饰之上,其他皇宫贵族服饰上均不可有此纹样,所以说纹样是鉴定龙袍的最好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2
中国最原始的龙袍是什么样子?日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原始龙袍复原面世捐赠仪式”暨“中国历代服饰全球展演活动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黄能馥和来自台湾的中国历代服饰史学泰斗王宇清教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专家、教授,参与复原原始龙袍的策划、设计、制作人员等会聚一堂,见证了中国第一套复原原始龙袍面世并捐赠给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激动人心时刻。
  揭开中国第一套复原原始龙袍的面纱,采用丹砂矿红色平纹绢和黄色绣线绣制四件套组成的龙纹礼衣展现在眼前,服装的整体配套和纹饰及裁制结构清清楚楚,手法细腻写实,最外面的一件是右手短袖,左手背心或吊袖,右衽长仅及膝、前后襟左侧各绣两条龙纹,分上下两列规整排列、前后襟龙尾相对;龙头朝右,龙头右面有一条直条纹区隔、直条内饰有变体云雷纹,直条纹的右面饰有变体鸟纹组成的直条纹,另在后背右肩部位绣有一条螭龙纹。由外往里第二和第三两件均为不绣花的短上衣。最里面第四件贴身的长衣服,前襟长至膝下,后襟长可掩踝,后襟下摆两角呈三角形延长而呈鸟尾状。这件衣服从膝下开始绣一条兽面纹的横,横下再绣倒三齿形变体鸟纹垂至下摆。
  80岁高龄的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专家黄能馥介绍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龙文化是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刻的民族文化。
  在21世纪的今天,能够在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身上如此清楚地看到距今3100年前蜀王礼服的裁剪结构、纹样形式、服装配套,这实在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的伟大奇迹。通过对三星堆青铜立人像龙纹礼衣装饰纹样的分析,不但可使我们了解龙文化在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可纠正过去认为蜀绣的历史始于清中期的说法,把蜀绣历史上推到商代,即上推了2700年。
  为了使三星堆青铜立人像龙纹礼衣的研究进一步深入,采用现代科技和工艺手段,用科学实证方法将内外四层龙纹礼衣套装予以科学复原,是综合研究的最佳方法。
  黄能馥教授动情地说:“我十分庆幸,我的想法得到北京京都丽人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香女士的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她亲自奔波,购买制作材料,邀请刺绣大师、服装技师,走访学术界著名专家教授,力求把龙纹礼衣的复原工作严谨科学地做到最好。”
  “我十分感谢年逾九旬、德高望重的王宇清教授和夫人吴懿雯女士,怀着无限爱护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满腔热情,千里迢迢,从宝岛台湾亲莅北京进行指导。感谢共同参与龙纹礼衣复原工作的总体设计者张宏杰先生;负责服装制作的台湾旗袍设计制作大师杨成贵的徒弟程志锋先生、石水香女士,第二代徒弟周丽;指导刺绣技术的工艺美术大师、著名刺绣艺术家李娥英女士,他们都为复原中国第一套龙袍做出了努力。”
  著名学者李学勤审视过龙袍后指出:“这是已知最早的‘龙袍’实例,不仅对历史文化研究,对于现实的艺术设计也有甚大启发,其价值应予充分肯定。”
  冯其庸说:“这是一项卓越的科研成果,是中国服饰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就中国服饰史和工艺史来说,也是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