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有什么传统文化

如题所述

1、茶筒风俗文化

徽州山民上山下田常用茶筒装水解渴。这种茶筒选用陈年毛竹两节半锯制而成,其中两节打通装水,半节锯成嘴形,钻个小孔,小孔用小木塞塞着。饮用时,拔出塞子即饮。有些地方还将茶筒改进成装菜的菜简。 

2、火桶风俗文化

每到冬季,徽州人家家户户都生起火桶当作坐具。这种取暖坐具一般80厘米高,直径30一50厘米长。桶内放一盆木炭灰火,木桶中间隔着一块用木条或铁丝做成的隔板,桶的上面三分之一部分是一块中间掏了些孔洞的木板,人就坐在这块木板上烤火取暖。

3、火烟风俗文化 

徽州人随身携带的烤火取暖用具是火烟。火烟制作比较精致,外壳用竹篾编制,篾丝细扁而光滑,有的还编成花纹,好似花篮。内装一只陶制或白铁皮制作的火盆用于盛炭火。每只火烟都附有—双筷状火箸,有铁制的,有铜铸的,有的还有花纹字样,插在火姻提手上用于拨炭火。

4、独轮车风俗文化 

山区弯弯小路造就了徽州独特的运输工具—独轮车。它用杂木条制作成“八”字形车架,头小尾大,中间安装单轮,车架两边伸出,便于放置运输物,两根手柄稍长,连接两柄是一扁平麻织布带。推车时,布带套在颈肩上,两手扶住车柄,两脚外撑,保持平衡,稳步向前。 

5、哨棚风俗文化

徽州的苞芦地、西瓜田里常常有高脚棚。这种用木棍支撑、树皮或茅草盖顶的简陋建筑,就是山里人守夜和休息的地方,俗称“哨棚”。体积不大,只有一张床铺大小,却是守山人敲梆驱赶野猪、山猴、松鼠的坚强阵地。

参考资料来源:歙县人民政府-徽州的民俗物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1

1、钟馗嬉府衙

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已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歙县的“跳钟馗”民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因为端午节前后是五毒活动猖狂之时。宰相故里雄村的“钟馗出巡”它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取胜,且原始古朴,原生态味浓厚。

徽城镇渔梁街“钟馗除妖”,它以太义凛然、寒气逼人的杀气让人震慑。郑村的钟馗嫁妹,则显出了钟馗呵护妹妹的长兄之情,突现钟馗驱逐五毒,不让邪气冲撞了妹妹婚嫁喜气的威严正气,显现钟馗是保一方平安的神灵。 

2、群龙游古城

歙县对龙的尊重,对龙的崇拜,是放在一切崇拜之首的崇拜。歙县除了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美誉,还有村村均有嬉龙之习俗。村许村镇的板凳龙,经济学家王茂荫故乡——杞梓里镇的布龙,还有古歙南乡第一村的昌溪乡舞草龙,它们各具特色。

3、大刀灯

歙县许村大刀灯原为纪念许家祖先许远,后延伸到丰收庆贺,强力健身。大刀灯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元宵节)举行,大刀灯、长钱灯、园盖伞灯、各式花灯组合在一起,走上十里长街,来回游舞,场面热闹壮观。 

4、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 这一元宵节习俗至今已几个世纪。这一种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 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5、昌溪花灯

歙县昌溪舞花灯迎新年有350多年的历史,素以品种繁多、工艺精良闻名遐迩。这些花灯以竹篾作骨,以棉纸饰面,绘上七彩的图案,内部装有蜡烛转动装置,具有形、色、声、光、动等特点。花灯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留下一路欢声笑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歙县

参考资料来源:歙县政府网-歙县一大波非遗民俗文化福利来袭 精彩可别错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10
歙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人口49万。徽州六县之一,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为歙县,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荣誉称号。
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