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如题所述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 ,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血常规
  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编辑本段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
  、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编辑本段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G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血常规
  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 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 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 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1
白细胞计数(WBC)

高值时可能为身体部位发炎、白血病、组织坏死等;但孕妇、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亦会偏高。低值时可能为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体免疫疾病。

红细胞计数(RBC)

贫血或失血时都会影响红细胞数目。高值时可能患红细胞增多症;低值时可能为贫血。

血红蛋白测定(Hb)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运送氧气的物质,以提供体内所必须的氧。女性受月经和怀孕的影响,血红蛋白普遍比男性低,所以女性较易贫血。高值时可能为红细胞增多症,心输出量减少;低值时可能为低血色素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一般而言,血红蛋白在10g/dl以下的男、女属严重贫血,若比正常值低1—2g/dl并无大碍。

红细胞压积(HCT)

乃指红细胞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更能正确地了解贫血的程度。高值时可能有脱水症或红细胞增多症;低值时则可能有贫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代表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高值时表示红细胞过大,见于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贫血、巨红细胞症、长期口腹避孕药、停经妇女及老人;低值时表示红细胞较小,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型贫血以及慢性疾病造成的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代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平均含量,其临床意义可参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代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平均值,做为对血红蛋白检验值的佐证。除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外,MCHC不大于36;MCHC降低则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型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当红细胞大小相差较大时,RDW会上升,可做为诊断贫血的参考。

血小板计数(PLT)

高值时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脏切除、慢性感染症或急性感染恢复期有关。血小板值过低时可能有出血倾向、凝血情形不良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细胞五项分类(WBC differential count)

白细胞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淋巴及单核细胞。白细胞分类的值,均应与白细胞检查值相互配合: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1) 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是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

(2) 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3) 嗜酸性粒细胞过多:可能有过敏、寄生虫感染、各种皮肤病、恶性肿瘤或白血病。

(4) 嗜碱性粒细胞过多:可能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5) 单核细胞增多:可能在急性细菌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6) 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感染滤过性病毒或结核菌。

(7) 淋巴细胞减少:可能有免疫缺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而在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时,淋巴细胞百分比会相对减少。

(注意这7个说的都是可能,不是说那一项高低了就有问题,往往都是几项同时高低才是有问题。)
第2个回答  2011-01-07
对照参考值,结合症状,运用医学知识来看。
第3个回答  2020-01-08
第4个回答  2011-01-09
答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