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沟的神仙沟之迷

如题所述

威远神仙沟位于威远县观英滩镇永兴桥村6组清水河(威远河上游)左岸山谷中,是长沙湖生态景区里穹隆地貌独特、山水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的旅游休闲好去处。 在神仙沟山谷岩石上,有清代观音佛龛石刻,至今香火未断。观音佛龛有楹联:“甘分杨柳枝头聚,香散莲花座上春,慈航普渡”。据当地年长村民说,他们都看见过在观音佛龛附近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一只形似人的腿脚石印(今已被机耕道路泥石掩埋)。当地人称神仙沟是神仙落(掉)脚的地方。
在神仙沟,有兴隆古场及不少古遗址,传说是隋、唐、宋时期的一座古县城遗址,曾出土形制较大的石狮、石雕。当地还有一座名叫睹仙台的古迹,为方形巨石,立于神仙沟路旁,石上有古石梯直上石顶平台,石壁上有睹仙台文字石刻,刻于何年无考。清嘉庆《威远县志》记载:“睹仙台,在县东(方位有误)六十里,相传昔有仙游于此,古碑剥落”,即指有神仙被神仙沟风景吸引,在巨石上停留,神仙沟亦因此而得名。当地人还传说,因有神仙在巨石上下棋博弈,所以称为赌仙台。
大字崖也是神仙沟的古迹之一。大字崖位于神仙沟右侧山崖上,因曾有张三丰的题字而著名。据清光绪《威远县志》记载:“新乡有地名大字崖,属兴隆场上游,一石特立江滨生成,眉额粉书好风水出宰相,字体浑如一笔书,各长数尺,不加渲染,经风雨不磨,询之土人,彼其高曾,皆不知所自何青■者……”今大字崖已垮塌,张三丰题字不存,仅传说存。 隋、唐、五代及两宋时期,在威远县境内,曾并行有古建制县及县城2至4个。其中,隋末置和义县,历唐至宋。和义县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并入威远县,两县并行约350多年。位于县北的神仙沟隋代聚落遗址及兴隆古场,是否是古县城遗址?又是哪一座古县城遗址?均有待专家考古发掘、解开谜底。笔者依据1993年版《荣县志》、1994年版和清代3部《威远县志》资料,现将荣州、威远建制沿革(隋唐五代宋时期)简述于后,供爱好者研究、参考。
西晋永兴元年(304),李雄据蜀于威境置威远镇。隋开皇三年(583),置威远戌(军事)。开皇十一年(591),改威远戌为威远县。隋末,于威境内增置和义县,两县均隶属资州(资阳郡)。隋开皇十年(590),在今荣县城置大牢镇。开皇十三年(593),改大牢镇为大牢县,隶属资州。大牢县因县界有大牢溪而得名。大牢溪即越溪河。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划资阳郡(资州)的威远、大牢二县置荣州,荣州治所设公井镇(今自贡贡井区),升公井镇为公井县。荣州因有荣德山(威远大老君山)而得名。时荣州辖公井、大牢、威远3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大牢县内增置旭川县,大牢县治所西迁至金山寺(今乐山境内);威远县内增置婆日、至如(嘉庆、光绪《威远县志》称至时,出于何处待考)二县;俱隶属荣州。贞观二年(628),割泸州的隆越县隶荣州。贞观六年,荣州治所由公井迁大牢,割嘉州(今乐山)的资官县隶荣州。贞观八年(634),将婆日、至如、隆越三县并入威远县,又割泸州的和义县(此处存疑,和义原隶属资州)隶属荣州。时荣州辖大牢、旭川、资官、威远、公井、和义6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荣州治所由大牢迁旭川。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荣州为和义郡,改大牢县名为应灵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和义郡复为荣州。
五代则沿袭唐制,荣州辖旭川、资官、应灵、公井、威远、和义6县。
宋初仍沿唐制。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和义县并入威远县。时荣州辖旭川、资官、应灵、威远、公井5县。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旭川县改名荣德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公井县并入荣德县。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升荣州为绍熙府,府治设荣德县,辖荣德、资官、应灵、威远4县。理宗端平三年(1236),绍熙府治迁鸿鹤镇(今自贡市鸿鹤坝)。理宗宝佑六年(1258),绍熙府废。
关于隆越废县治所,可能在威远县境的东南(今隆昌县境内)。关于至如废县治所,亦在县东南(载于明代《读史方舆纪要》)。
关于和义古县城遗址,明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和义废县在县东南百里,隋末置,唐初属泸州,贞观八年改属荣州”。据清嘉庆《威远县志》记载:“和义古县在县北,明史稿载在东南有误”。笔者据前述荣州和威远建制沿革分析后,初步认为:①隋末唐初,威境东南可能有隆越、至如二县,且与和义并存,和义古县治所应不在威境东南。②隋唐至宋时期,威远、和义、公井三县并行350年。威远县治在严陵,公井县治在严陵以南约25公里的贡井,严陵以西约40公里为荣州及旭川治所,严陵以东约50公里为内江县治所,从县治之间的空间距离讲,和义县治也只能在威远县境之北。而县北规模较大的神仙沟隋代聚落遗址及兴隆古场,与严陵距离约30公里,依山傍水,是古和义县县治所在地的可能性很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