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改制的原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自先秦春秋开始一直到秦末汉初,中国经历了数百年连绵不绝的战争年代,终于,老百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盛世——文景之治。在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皇帝的治理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国家生产总值也逐年攀升。

面对这样的盛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当时的场景:“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这段文字非常出名,以至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著《汉书》的《食货志》时直接把这段给抄了上去,他形象的描绘了在文景之治后期汉朝的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但是,随着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后,新一任的汉帝国皇帝汉武帝刘彻却一改文景之治时所奉行的政策,这又是为什么呢?

“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汉文帝和汉景帝

一.文景之治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想要弄清楚汉武帝为什么进行变革,首先要搞清楚在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到底是什么。“文景之治”是西汉文景两代皇帝在继承汉初刘邦所制定的休养生息的大背景下所进行发展和延伸的,其核心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而治”,出自先秦道家代表老子的《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老子所提倡的是通过道的无为而达到民的有为,放到统治阶级这里运用,便是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给老百姓以过多的负担,从而得以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而文景之治兴盛便是在这一核心指导思想下统治者继续减轻老百姓的压力,轻徭薄赋来积攒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恢复,便出现了司马迁《史记》中的那番景象。

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

二.盛世之下的巨大隐患

汉武帝即位伊始,西汉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已经潜藏着巨大的隐患,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1.政治:无为而治

由于长期施行无为而治,统治者对地方上的治理并没有那么细致,只是规定一个大的方向和框架,不苛求细节,虽然对老百姓自由发展有所帮助,可对于中央集权过于分散,皇权缺乏足够的威严,长此以往国君的统治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2.经济:金融混乱

秦灭六国之后对国家货币进行了统一,汉代秦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对秦的这一政策进行了放松,允许私人铸造货币,汉文帝时最富有的两个人邓通和吴王刘濞靠的就是铸钱发家。而刘濞也靠着铸钱和晒盐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有底气发动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剧照

同时,由于放任民众进行生产,客观上虽然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在汉武帝即位初期,地方已经发展到“富者连田阡陌,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大批平民沦为奴隶。

3.军事:和亲防御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也想一鼓作气解决边境的少数民族问题,于是趁着清除韩王信的叛乱带领数十万大军北上,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最后靠着陈平和刘敬的美人计才最终得以脱身。

自此,汉朝对匈奴采取防御和亲策略,可匈奴为了财富依然时常侵略边地,汉文帝时期甚至一度打到距离京城长安七百里的地方,国家安全遭到了长时间严峻的考验。

4.地方:诸侯割据

刘邦在总结秦朝和项羽灭亡的经验时错误的进行了分析,选择以大封同姓诸侯王来护卫中央,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关系日渐淡薄。

汉文帝时期爆发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叛乱,汉景帝刚刚即位三年便爆发了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一度动摇国本,虽然在七国之乱平定后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七国之乱示意图

三.大刀阔斧——汉武帝的改革之路

为了应对文景之治下所隐藏的社会矛盾,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核心思想即把原先的“黄老无为”转变为“大一统”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的权力为目的进行改革。

1.政治: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

武帝一上台就面向全国召集贤良,并鼓励各地士子毛遂自荐,在武帝的挖掘下,董仲舒走向了历史舞台。他向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和“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理念,把皇权蒙上一层神话色彩来增强他的权威。

董仲舒剧照

同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改自先秦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儒学作为国家的治国理念,而这一理念也成为自此之后中国两年前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经济:从金融混乱到盐铁官营

即位之初,汉朝在金融方面相对混乱,中央发行的货币与各诸侯国的货币互相流通,彼此管理繁琐。为此,汉武帝宣布罢免了诸侯国与地方势力的私人铸币权,由中央改为统一发行五铢钱,经过了五次的币制改革,汉朝混乱的币制系统终于得到了统一。

另一方面,汉武帝针对当前对外战争频繁,需要大量经济支持的大背景下,将当时最赚钱的制盐,冶铁和酿酒收归国有,中央设置盐铁官统一经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从而避免了地方上大地主阶级的兴起。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汉武帝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田窦交恶的关键人物灌夫之死就是因为灌氏家族是当时地方上的豪强,与汉武帝的国策相悖。

3.军事:从屈辱和亲到决战匈奴

凭借着文景之治所积累下来的大量财富,汉武帝拥有了对匈奴作战的底气。虽然第一次汉武帝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最终化为泡影,但他却揭开了汉匈双方关系新的一页。

卫青和霍去病——战神双子星

在此之后,汉武帝先后对匈奴进行了河西之战,漠南战役和漠北决战,一举逆转了汉匈之间的攻防态势,开拓了北方的朔方郡和西北的河西走廊,同时间接西域,最终使匈奴“漠南无王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以报怨。”为后来宣帝元帝时匈奴的彻底归附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地方:从诸侯割据到推恩令

虽然因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平定导致了汉朝诸侯王实力的大幅度削弱,但地方上诸侯割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汉武帝时期依然爆发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等诸侯王的叛乱问题。

为彻底解决这一顽疾,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在继承问题上除嫡长子可以继承土地外其他子嗣也可以得到土地,从而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弱,最终汉武帝利用酎金问题一次性夺去了一百多个王侯的爵位,诸侯割据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汉武帝成就了时代,时代也成就了汉武帝

其实,无论是“文景之治”也好,还是汉武帝的改革也罢,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王朝的统治和顺利延续所施行的,只不过根据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导致双方选择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文帝景帝所面临的是刚刚经历了数百年战乱和诸吕之乱后的残破的汉朝,即使他们俩有心进行一番作为,可此时的王朝已经经不起更多的负担了,因此,选择休养生息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政策。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了七十年无为而治和近四十年的文景之治,“黄老无为”思想下所统治的王朝已经显露出了很多弊端,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使得王朝的统治得以继续延续。

汉武帝刘彻剧照

所以,汉武帝是幸运的,他生在了一个需要把时代从“无为”变成“有为”的时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时代成就了汉武帝,让他成为这个时期王朝的掌舵者,而汉武帝也成就了时代,正是由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才使得汉朝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汉武帝所留下的那些变革和措施,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并继续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结语:

纳贤良董生三对策,定匈奴卫霍慑大漠。收盐铁国家大一统,平诸侯推恩巧阳谋。

汉武帝变革文景之治,是中国从一个旧时代迈向新时代的分界线,是历史的选择,是必然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