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学校前身 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 创立初期
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简称“海师”。前身为1914年7月,在灌云县城板浦陶公祠开办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海州官立中学堂(前身为1802年海州石室书院,始建于1906年,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改组建为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
1927年3月,学校毕业生顾浚权(即顾恩远)、陈秀夫(即陈嗣谌)、李静山(即李玉堂)被国民堂东海县党部选派赴汉口参加由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举办的党务训练班,在受训期间,由陈亚峰、高士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0月 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一说为小组,一说为支部)在海州建立。顾浚权为负责人,陈秀夫、李静山为委员。
1928年2月,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中学兼办师范,兼办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易名为“江苏大学区立东海中学”。
并在第八师范原址开设一个“乡村师范科”及附属小学和在海州东门里大仓巷开设附属实验小学。
1928年5月,学校改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区东海中学”。
1928年9月,学校改名为“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
1928年,中共江苏省委派来的李超时、宋绮云与学校学生惠浴宇在海州白虎山成立了中共东海特别支部。1928年9月,中共东海中学支部建立,吕振中、冯硕仁、武同儒、吕继英、冯若愚等一批进步学生入党。
1929年8月,教育部停止大学区制,恢复教育厅制。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东海中学”,附属实验小学改名为“江苏省立东海中学实验小学”。
1930年7月,江苏省立东海中学改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后,初中部继续保留,高中普通科停止招生。
江苏省立东海中学实验小学也相应改名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校址在大全巷即今海州实验中学校园内),“乡村师范科”改名灌云乡村师范学校,与其附属小学一起同本部脱离关系。
1937年11月,日军频繁轰炸海州。11月底,学校被迫停办,师生临时解散,图书、仪器,校具委派事务员保管,印信、契约、文卷移置省立盐城中学,后移至盐城乡间。
1938年1月,日机轰炸新浦。
1939年5月,日军为在连云港登陆,对海州进行战术性轰炸和多次进行报复性轰炸,东海师范被炸毁。
日寇统治时期
1939年3月4日, 日军占领板浦,海州、新浦同日沦陷。
1939年7月,日伪成立苏北第二师范学校筹备委员会,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改为苏北第二师范学校。
1940年9月,苏北第二师范在原海师附小旧址(今海州实验中学)建立。
1942年7月,苏北第二师范改名为苏淮特别区东海师范学校。
1943年,学校改名为淮海省立东海师范学校。
1945年8月18日,日本战败,学校停办。
国民党接管时期
1945年12月,筹备恢复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1946年2月,淮海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挂牌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招收师范和初中各两个班。
淮海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挂牌江苏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即将打响,国民政府通知校生学校南迁镇江,350名师生随国民党西撤军队抵徐州万慈小学;102人走南路辗转流落到镇江。
解放与建国后
1948年11月7日,海州、新浦宣告解放。军管会发出复学号召,开始复校工作。
1948年11月30日,徐州解放,滞留徐州的师生陆续返回,留在本地的教师也被动员回校。
学校开始整理学籍,调整班级。进行转变思想的教育。
1949年2月(农历己丑正月)学校对班级进行适当调整合并,学校初中部和师范部同时开办上课,并正式定名为山东省东海师范学校。
学校收容东海县中(今江苏省新海中学)海州分校与私立乐德女校部分学生在海州中学堂原址(今二附小)开办了东海师范二部。
1951年12月17日,学校接收国英中学,改为东海师范三部。
1953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决定成立徐州专署,将原山东省代管的新海连市及赣榆、东海重新划回江苏。学校随地方领属关系变更改名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
7月2日,市政府决定,东海师范初中部与师范部分离,初中部所有班级划出,单独立校,成立新海连市初级中学(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由市政府领导。
1959年6月6日,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更名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
1990年,学校除普师班外,设幼师、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专业班,有在校学生765人,学校占地面积56201平方米,建筑面积19819平方米,馆藏图书85000余册。附属小学2所,教育实习基地24个。
1994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早期革命活动,在海州师范校园内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早期组织活动基地纪念标志”。
1995年,原海州师范被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此,海师校园又进而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连云港市重要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连云港教育学院 连云港教育学院,简称“连教院”。前身为1960年6月正式成立的东海师范的小学教师函授部。1964年1月改称教师进修部。1966年师训工作中断。
1977年9月改为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同海师“一个班子,两块牌子”,负责连云港市区范围内的高师、中师函授工作,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
1978年8月借用海州区幸福路原驻军营房单独立校,1979年8月迁至新浦区海连东路教院附中(今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院内。
1980年3月,学校改为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海州师范恢复函授部。1983年改为连云港教育学院。
占地33216平方米,建筑面积18362平方米。馆藏图书11万册。有附属中学1所,教师实习基地13个。
学院设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科研设备处、保卫科、人事处、办公室。开设中文、政治教育、历史、地理、生物、生物化学、数学、体育、英语等专业。在校生1059人。
教育学院根据连云港市中学教育现状、需求和趋势,一手抓师资培训、补偿教育和师训,一手抓在职教师培训、学历后的继续教育和干训。
不仅注意传授文化业务知识,而且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面向农村中学,强化薄弱学科的培训。音乐、美术培训班实行“乡来乡去”的招生原则。 连云港师范学校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简称“港师”。1985年5月筹建,9月招生,借用海州师范教师上课。
1986年新校舍建成使用。1990年有在校生532人,学校占地面积55027.5平方米,建筑面积12847平方米。
1986年,新浦区原教师进修学校(市民路)和云台区原教师进修学校合并,重新成立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1988年定址于连云港师范学校院内,于连云港师范学校“一个班子,两块牌子”。
1990年有教职工13人,小学在职教师函授4班,170人。
学校倡导“献身教育、艰苦创业、为人师表、勤奋好学”的校风和“全面发展、创新务实、一业多能、热爱专业”的学风。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重视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基本功训练。
四校合并
199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和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 2009年,学校顺利搬入位于新海新区的新校区。
2011年,连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2014年10月,学校举办百年校庆活动。
2015年,学校升本、申建海州师范学院被列入2015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20项重点目标任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