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解析我要

如题所述

短文两篇》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蝉的生命短暂,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贝壳》的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作者从贝壳上感悟到了生命的宝贵,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命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要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的起点要高!要努力形成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分析
这两篇课文初读并不难懂,为了防止浅尝辄止、粗枝大叶,不但要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而且要比较深入地研究课文,争取有更多的收获。所以应该把通过对蕴含的道理进行分析比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确定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这个教学重点。
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思考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日常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