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是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是高考的必备篇目,最近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这句话,那就勾起了我对这首诗的一些课堂上的回忆,下面讲一下原文译文和我的感悟

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二,《陋室铭》原文即译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三,感悟


➡为什么《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高中老师上课时,我看着这篇文章,想的是语句简短,很好背!后来老师讲到:

《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思考着为什么以这句话为主旨句,老师又说道:

该句作用是切入主题,为下文引论奠定基础。作者通过对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确实,整篇文章都很多在描述外景,只有这句话正面来反映作者的心理和想传达的意思,也是含蓄地夸自己一番。这也让我感慨古人那种对外在物质追求的朴实,而不断追求内在的升华。

➡这句话放在现在如今社会还有用吗?

其实在网络上,很多人以这句话来开玩笑。但也能反映一定的现实情况,因为现在是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时代,许多人不再只能看重思想上的升华,还需要不断追求物质。但并不能否认,这句话还是有用的,因为当一个人品德上的良好尽管物质条件再差,也是愿意去努力争取的。


古人的诗句真的值得去品一品,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有他的蕴意。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4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思是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或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是只是、只不过。

“馨”是品德高尚、儒雅。

陋室铭全文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扩展资料: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

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是"意思就是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出自《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

扩展资料: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

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参考资料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创作铭文)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意思: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出自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扩展资料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

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参考资料:陋室铭-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9

"是"解释为是,“斯”解释为这,“陋室”解释为简陋的屋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为: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出自《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

扩展资料

这句诗在全文中的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斯是指这里,陋室,自谦为简陋的房屋,惟(只是)、吾(我)的意思,德指品德,馨为芳香、香气。在这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喻清高、虽生活简朴却自乐其中,大有视金钱如粪土、身处世外桃源之意境。

是文人墨客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比照,也是文人已己喻人、希望人们都应拥有一颗平常心,过一种平定的生活,不因私欲而扰乱社会安宁;是文人对时下不良风气、污浊世凤与无奈之中的呼吁,也是文人清心寡欲、保持中立的一种内心写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