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贪嗔痴,用现代话来理解,指的是人类内心最基本的三种负面情绪,又称为“三毒”。贪是贪恋,无休止的索取一切,佛教通常用鸽子来象征,因为鸽子性贪,您只要喂食,它会吃到撑死为止;嗔是嗔恚,动不动就生气,处于情绪的烦恼中,佛教通常用蛇来象征,因为蛇性嗔,老以为您在挑衅它,动不动就直起脖子“嘶嘶嘶”的发怒,作势欲攻击;痴是愚痴,分不清黑白,辨不明是非,充满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与愚昧,佛教通常用猪来象征,因为猪性愚,我们常说“虎毒不食子”,猪饿急了连自己的小猪仔都会吃。这三种情绪存于我们心里,引导着人做出种种不善的行为,因此佛教的修行,基本上可以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一句话来概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30

贪嗔痴:“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季羡林先生这句话说得不错,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事物,会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还总认为对事物有很清醒的了解,殊不知早已是偏离轨道,最终导致自己失败或者失意。这种情况大多又是由于我们盲目的追求、过度的索取所造成的,而这一切与我们的心有关。
当内心的欲望不断地膨胀,就会迷失我们的本心,对于事物的正常发展做出错误的判断。现实生活中,很多错误的行为,其本身并不在于错误的行为,而在于错误的判断与思想,它使我们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发生错误。
这一切,是我们的恶念在作祟,即佛家讲人生的三毒:贪、嗔、痴。人人都向往追求美好的事物,但要适可而止,过度的欲望追求便是“贪”,由此而导致的过分喜怒之举便是“嗔”,而这一切的欲望和举动的表现便是“痴”。分不清什么是我们该得的,什么是该舍的,善恶美丑,是非对错,不就是痴吗?
如果不懂得把握自己的心灵,控制自己的欲望。随时都有可能陷入泥沼。有人可能会觉得严重,如果我们可以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内心对欲望的执着有多大。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不都是因为“贪、嗔、痴”这三毒带来的吗?如果我们不那么执着,把握合理的尺度,我们还会感叹生活这么难、工作这么累吗?
学会放下,学会控制,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快乐。就像季老先生说的那样,放下那些不该有的想法,腾出地方给心灵多一些快乐,控制自己的欲望,丰富自己的思想,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美丽。“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是季老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诗。
冰心老人有一句名言:有爱就有了一切。她也确实把一生的爱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正如巴金先生说的那样:“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欲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对事物的追求,可以成为我们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阻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控。放开那些不必要的想法,既要像季老先生一样,坦诚做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要像冰心老人那样,让自己的心灵充满爱,用爱去替代我们的那些不良欲望。

第2个回答  2023-02-25

贪嗔痴的意思为: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出自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此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三毒中,嗔毒为最重。

嗔在佛教的中的解释: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第3个回答  2023-02-27
贪是贪婪、嫉妒。嗔是嗔恨、怨恨。痴是痴迷、愚痴。此为众生与生俱来的三毒,更是不能脱离苦海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