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糖尿病的新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大于多少?

如题所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产生的,一旦结合就不能共享。由于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三年血糖的平均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小于6.5%。简单来说,红细胞总数的6.5%与血糖结合。因为红细胞每天都有部分更新,血糖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只能大致反映血糖波动的差异。例如,当糖化血红蛋白为6%时,日血糖可能在5.5-8.5 mmol/L之间;7%对应的血糖大致为6.8-10.3 mmol/L;8%对应的血糖为8.1-12.1mol/L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非常明确,即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大于7.0mol/L或(和)血糖大于11.1mol/L,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只能大致反映血糖的升高,但升高多少并不能反映一个准确的数值。理论上,糖化血红蛋白越高,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越大。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在我国还没有直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它可以为糖尿病的发生提供提示,尤其是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时,可以进一步进行糖耐量试验,及时排除或诊断糖尿病。

实行血糖分级管理,标准是:

血糖正常: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8 mmol/L。

糖尿病前期: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6.1-7.0摩尔/升或血糖7.8-11.1摩尔/升

糖尿病: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大于7.0摩尔/升或血糖大于11.1摩尔/升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用来判断疾病控制的质量和并发症的风险,也是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但它不能反映瞬时血糖水平的波动,也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低血糖。因此,在国内不建议使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当然,随着我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加速标准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也许有一天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4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都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也都是高血糖的诊断标准,这两个指标不论哪个超高都可以成为高血糖。

那么,升高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能确诊是糖尿病吗?如何降下来呢?想必大家都很关心这一类的问题。

那么,魏主任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看完了,大家也就明白了高血糖怎么回事了!

糖化血红蛋白小知识

一.糖化血红蛋白 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的结合物,是监测糖尿病的“金标准”。

我国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1~2个月的整体血糖的平均综合情况,对血糖高和尿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有独特的诊断意义。

对于糖友来说,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等于6.5%时,一般认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大于8%(包括8%)则意味着糖友,需要加强血糖控制。


糖化血红蛋白

所以,很多糖友“血糖控制”的效果很不理想,主要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达标。这表明以往的饮食结构、运动及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二.血糖 是什么?

血糖是指正常人血液内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稳定,饭后血糖可以暂时升高,但身体正常状态下范围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为4.4~7.8mmol/L。


血糖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来源于食物的,淀粉、蔗糖、果糖、乳糖等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入血液成为血糖;

二是,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

三是,非糖物质即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分解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入血。

单测血糖来判断糖尿病,会造成部分漏诊和误诊。


三、吃太多高糖食物,结果会这样?

糖类吃多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必然会升高。而且对于含糖饮料和水果、吃多了,可以导致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同时,如果富含淀粉的食物,比如说像大米、白面、土豆等摄入过多,也会明显导致血糖和糖化血红蛋升高。

血糖

其实,不管是血糖升高,还是糖化血红蛋升高,最直接的危害就是给糖尿病人带来代谢异常,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种:糖代谢紊乱-高血糖和糖尿。血糖过高可经肾脏排出,引起糖尿,并产生渗透性利尿。有些老年患者,不但血糖升高,同时伴有肾功能障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昏迷等。

第二种:脂类代谢紊乱-高脂血症、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时,脂肪分解加速,使大量脂肪酸和甘油进入肝脏,会造成脂肪肝、高脂血症、酮血症、酮尿症严重时可发展为酮症酸中毒。

第三种:体重减轻和生长迟缓。胰岛素是一种以促进合成代谢为主的储存激素。当胰岛素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均下降,可见体重减轻,糖尿病患儿生长迟缓的现象。

第四种: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血管异常等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影响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并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变。此外,它还会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从而诱发肾病、眼球晶体被糖化导致视网膜血管异常、末梢循环障碍引起足部病变等。


四、怎样才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才会到正常水平!

看过上面的文章,了解了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来源,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最常见的是两个方法:第一,就是非药物疗法,实施健康的运动、饮食、生活方式;第二,就是药物疗法,服用降糖类西药、注射胰岛素或者中药方剂。

第一种方法,高糖类食物要尽量戒掉。饮食中注意糖的摄入,不要贪吃太多糖类食品。除此之外,就是要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对体重进行一定的控制,这些做法对于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血糖都很关键。

第二种方法中,服用降糖类药物十分关键。如果说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不理想,可以说降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的基础就是使用降糖类药。比如,大众常口服的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等降糖药;注射的速效型、长效型...胰岛素;中药对症配伍的降糖方剂。

健康运动

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如果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建议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总之,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基础,还是要少吃、多运动、控制体重,同时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

第2个回答  2021-04-03

要说糖化血红蛋白,医生并不陌生,很多糖尿病患者也不陌生,这原本就是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一个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6.1-7.9为标准,也就是说凡检查的人正常值只要维持在这样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定论其正常值标准了。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年个斤微亿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
    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老年人可略放宽标准(7.0%-7.5%),中青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诊断指标

2010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巴尔的摩市韦尔奇预防、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中心伊丽莎白·塞尔温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基于社区的非糖尿病成人群体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危险的相关性和空腹血糖(与糖尿病危险的相关性)相似,而且与心血管病和任何原因死亡危险的相关性更强。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一种诊断性检查。

在美国空腹血糖是用来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也被推荐用于这个目的。 

研究者比较了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对识别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病危险成人的预后价值。他们在11092名黑人或白人成人的全血标本中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这些成人无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病史,在社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ARIC)研究中接受了第2次访视(发生于1990~1992年期间)。 

糖化血红蛋白与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之间存在着一种J型相关曲线。在对基线空腹血糖水平进行校正后,所有这些相关性仍然显著。在校正了所有协变量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模型中,空腹血糖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或任何原因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就冠心病而言,在包括空腹血糖的模型中添加糖化血红蛋白后,辨别(冠心病)危险的指标显示有显著改善。 

糖化血红蛋白简介

人血液中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产生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不可逆反应,它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并且维持了120天左右,因此可以观察到120天前的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是HbA1c。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通常能反映病人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红蛋白的一部分,它与葡萄糖结合在一起。血中血糖浓度越高,体内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就越高。红细胞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细胞死亡之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血红蛋白糖化水平反映的是测试前120天的平均血糖水平,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为判断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提供依据。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差异

糖分是血液中的单糖,它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通常只有葡萄糖。葡萄糖检测结果反映了即时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通常能反映病人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逐渐了解,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经常以两者的测定值作为血糖控制的标准,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监测的新标准。

事实上,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指标。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特定时刻血糖水平的指标,易受饮食、糖代谢等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能稳定、可靠地反映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并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影响较小。为此,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新版《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国际公认“金标准”。若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不能达到标准。

第3个回答  2021-01-13

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了,本次指南有多处更新,其中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中提到,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

与反映即时血糖水平的空腹、餐后血糖不同,HbA1c反映的是被测者过去2~3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因此,HbA1c被认为是评估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金标准以及糖尿病管理的基石,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就将HbA1c≥6.5%作为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十年之后,我们终于在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计划实施完善的前提下,也把这个指标纳入了诊断标准。

未诊断糖尿病比例高达63%!

从2017版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来看,我们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达63%,这意味着有63%的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高而未知,失去了早期干预和控制的机会,这样就可能在诊断出糖尿病时就已经发生并发症了,因此,降低未诊糖尿病的比例在糖尿病防治中很重要。

先来看看,我国旧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怎样的呢?我们诊断糖尿病采用静脉血浆血糖标准,除了空腹血糖之外,还有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负荷2小时的血糖超标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详细见下表。

.

通常人们不会进行OGTT的检查,也没有必要把这项检查作为常规的筛查项目,OGTT检查需要测空腹血糖值,然后给予固定量的糖水,看糖负荷后的1小时、2小时等血糖变化情况,超过一定的数值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

人们每年进行的体检会检测血糖值,这时检测的是空腹血糖值,人们往往会看这个指标,只要是在正常范围内,就默认为自己血糖是正常的。然而,一般情况下,随着糖耐量异常,血糖变化是逐步产生的,对于碳水化合物主食占一定量的中国人来说,往往是餐后血糖首先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建议空腹血糖值大于5.6mmol/L时,就关注自己的餐后血糖水平了,必要时需要排查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补充诊断标准的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最新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把这个指标纳入了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6.5%时,需要考虑糖尿病,对于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需要改日复查确认。这样来看,糖尿病的诊断就简化了,当然这个前提需要医院的糖化检验符合一致性标准,目前我国一些小医院尚不能达到国家的这项要求,也就是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有一定的误差,所以实际操作中还是要根据当地情况来决定。

.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更为稳定,但在一些情况下,并不能反映患者真实的血糖情况,比如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就不可靠,因此最终需要医生来诊断。

当然,对于怀疑自己血糖异常的人,如果没有时间去医院花一上午时间进行OGTT的检查,可以在体检时添加糖化血红蛋白这项指标,看看是否达到6.5%的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空腹正常而餐后偏高的血糖异常情况,有效避免高糖裸奔多年。

当然也要提醒大家,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费比较贵,大概70~90元1次,另外体检机构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很可能没有达到标准化,因此,数值也会存在一定的出入,但是结合自己的空腹血糖水平,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4个回答  2021-01-14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临床研究一般以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6.1-7.9为标准,也就是说凡检查的人正常值只要维持在这样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定论其正常值标准了。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培希元主食面条,糖尿病专用,控糖好,营养均衡,血糖能稳定。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老年人可略放宽标准(7.0%-7.5%),中青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