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考研要考哪些科目?

要考哪些公共、专业科目?有没有什么参考书?给一点上海院校的信息好吗?有的学校的网站我已经看过了,不过招生简章上的信息也不是很详细。

如果你考法学专业硕士的话,是全国统考。

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100分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100分

623理论法学    150分

806应用法学     150分

法律类研究生有两种,一种是法律专业硕士,一种是法学硕士。

前者只有非法律专业才可以报考,后者不限。

一般要考政治、英语、法律专业课、法律综合以及学校要求以同等学历报考加考的科目,这个具体还需要查阅你要报考的学校的招生简章。

因为法学硕士不是全国统考,所以每个学校指定书不一样,你得自己留心想报的学校的研招网,只有非法律本科的人才能考法律硕士。

扩展资料:

法学考研中的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两者间主要依照研究对象不同而作区分,理论法学对法学基本思想、基础概念做阐释研究、推理概括;

应用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法律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材料,其比之理论法学更具有实践性,它是理论法学的具体化,也是理论法学的资料渊源。但应用法学并非没有理论,其产生的理论不是用来起跨学科的普遍指导作用,而是为解决本应用学科的实际问题服务的。

参考资料:关于公布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的通知——中国政法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16

法学专业考研要考的科目:英语,政治,专业一(刑,民)专业二(法理,宪法,法制史)法学专业硕士联考就是法学专业硕士考试。

刑法学以世界各国刑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罚、刑事责任及其罪刑关系的科学。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民法学是研究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现象和民法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学习民法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民法学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知识体系,对于正确制定民事立法,指导司法审判实践,提高人们的法治思想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民法学也是法学领域当中重要的学科之一。

扩展资料:

(一) 研究方向:(1)法学理论(2)宪法学与行政法学(3)刑法学(4)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5)经济法学(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7)国际法学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专业综合一(含民法、刑法) ④847专业综合二(含法理学、宪法学)

(三)推荐院校

全国高校中实力较强招生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湘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四)就业方向

1、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党政管理、纪检监察、企业管理、合同管理、法律事务管理。

2、在立法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从事党政管理、纪检监察、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政执法等工作。

3、在公、检、法、司等司法机关从事治安管理、案件侦查、法律监督、审判、监狱管理等工作,担任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人民警察等。

4、在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机构和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担任律师、公证员、仲裁员、企业事业法律顾问等。

5.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法律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考研法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24

法学专业考研要考的科目:英语,政治,专业一(刑,民)专业二(法理,宪法,法制史)法学专业硕士联考就是法学专业硕士考试啊,即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实行联考的选拔性考试。

考研专业科目设置专业基础课(含刑法学、民法学)和综合课(含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学)两门,其目的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在考查考研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研考生运用法律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扩展资料

法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18

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需要准备哪些考试科目?考研初试复试都考什么?

第4个回答  2020-02-21

考研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语、数学(联考)、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