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单核细胞综合症?

什么症来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对人体有什么伤害?以及治愈后应该注意些什么?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甚者心肌损害等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春秋季多见。本病属中医“温疫”范畴。

【病因病理】
外感时邪由口鼻而入,首犯肺胃,故表现为发热,咳呛,咽痛,日久热毒内生,化火入里,正邪相争,痰热互结,气滞血瘀而出现瘰疬,亦可迫血妄行,灼伤络脉,血液外渗,而出现皮疹,紫癜,血尿。若气血不足,运行受阻,则因血瘀而肝脾肿大。

【诊断要点】
1.有流行病史及接触史。
2.主要症状为不规则发热,咽痛,扁桃体上有白色腐点,颈后及胸锁乳突肌旁淋巴结肿大成串,皮炎,肝脾肿大,鼻衄,血尿及关节酸痛等。
3.肝脏受累可有黄疽;神经系统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症状;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肌炎及心包炎症状;呼吸系统受累,胸部X线片有斑片状浸润阴影。婴幼儿症状以轻型居多,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4.实验室检查见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单核细胞增多,其中异常淋巴细胞占10%~25%以上。嗜异体凝集试验,滴度1:56以上有诊断意义。

【辩证分型】
1.外感风邪症状:咳嗽流涕,咽红疼痛,乳蛾肿大,上有白糜,身热起伏,恶心,腹部不适,舌苔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外感时邪疫毒,首先犯肺,肺失宣肃,故咳嗽流涕。邪热循经上熏,故乳蛾肿大,上有白糜。
邪正交争,营卫不和,故身热起伏。进而邪毒犯胃,故见恶心,腹部不适。苔白,脉浮数,均示病邪尚在表。
2.阴虚火旺症状:身热不解,口渴引饮,食欲不振,低热盗汗,肝脾肿大,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邪毒内盛,伤及阴分,故身热不解,口渴引饮。阴虚内热,则低热盗汗。热灼血脉,血瘀不行,故见肝脾肿大。
3.热毒炽盛症状:壮热不退,口渴烦躁,皮下出血,或见血尿,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热毒炽盛于内,故壮热不退,口渴引饮。内扰神明,故烦躁不宁。邪热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内渗下焦,则皮下出血或血尿。舌质红,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之象。
4.湿热蕴积症状:面目发黄,恶心呕吐,纳呆食少,大便不实,肝脾肿大,苔白腻,脉儒数。
证候分析:禀赋不足,脾虚生湿,复感外邪疫毒,两者相合,湿热作祟,湿热蕴结肝胆,肝失条达,胆汁外溢,故两目发黄。肝木侮脾,故恶心呕吐,纳果食少,大便不实。湿热耗伤阴血,血瘀不行,则肝脾肿大。苔白腻,脉儒数,为湿热之象。

【分型治疗】
1.外感风邪治则:疏风清热利咽。
主方:银翘散加减。
加减:乳蛾白点,加射干10克、马勃6克;身热起伏,加白薇10克、知母10克。
主方分析:本证属外感时邪热毒,病尚在表,银翘散疏风清热利咽,以清解邪毒。
处方举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板蓝根30克 柴胡6克 黄芩10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茅根30克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甘草6克
2.阴虚火旺治则:养阴清热。
主方:当归六黄汤加减。
加减:盗汗,加牡蛎30克(先煎)、五味子6克;
口渴,加芦根30克、石斛10克;肝脾肿大,加鳖甲煎丸10克(包煎)。
主方分析:本证为热毒伤阴,阴虚火旺之证,究其本,重在清热,故用黄芩、黄连、黄柏清三焦之热,配以生地、熟地、玄参以滋养阴分,加以当归、黄芪养血益气,共奏养阴清热之功。
处方举例:
当归10克 黄连3克 黄柏10克 熟地10克 五味子6克 生地10克 黄芩10克 黄芪10克 玄参10克 甘草6克
3.热毒炽盛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方:清营汤加减。
加减:皮下出血,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血尿,加大小蓟草各10克、茅根3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时邪热毒深入营分,迫血妄行,故以清营汤清热凉血止血。方用犀角、生地黄清热凉血;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连、竹叶情心泻火;
丹参清心凉血、活血散瘀;加玄参、麦冬养阴生津。
处方举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0克 玄参10克竹叶6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黄连3克丹参10克 麦冬10克 甘草6克
4.湿热蕴积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加减:肝脾肿大,加鳖甲15克、丹参10克;恶心呕吐,加姜竹茹6克、姜半夏10克。
主方分析:本证起因为湿热蕴积,病势缠绵,当用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辟秽。方用黄芩、连翘、射干、贝母清热解毒化痰;藿香、豆蔻、石菖蒲芳香化湿浊;
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薄荷辛凉透达;射于清利咽喉。
处方举例:
茵陈10克 山栀10克 黄芬芩克 石菖蒲10克 泽泻10克 木通10克 连翘10克 蔻仁6克(后下)藿香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抗病毒口服液 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2.牛黄解毒片 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3.板蓝根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

【简便方】
1.青蒿10克,鳖甲15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地骨皮10克,水煎内服,用于阴虚火旺时。

2.银花15克,连翘6克,薄荷6克,葛根15克,生石膏30克,板蓝根15克,淡竹叶10克,鲜芦根15克,水煎内服,用于热毒炽盛,或外感风邪时。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小儿体温、呼吸、心率变化,以确定是否有多系统受累。
2.卧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饮食清淡,多饮水。
3.病症急重,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http://www.pharmnet.com.cn/tcm/zyxx/zy/erke/crb/1137/

银翘白虎汤为主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anny2471 发表于 2005-12-25 16:22: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在小儿中流行和散发。本病过程虽属良性,并具有自限性,但其病程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肝脾肿大、皮疹及核单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往往因免疫异常而致全身多器官受累,可有多种并发症,故积极治疗实属必要。

本病以晚秋、初冬发病居多。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经口传播,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属中医"温疫"、"喉痹"、"黄疽"范畴。目前西医对本病无针对性治疗方法。我们近年来选用银翘白虎汤为主治疗本病9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92例患儿均为我院住院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与国家体检标准》[1]中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9例,女性33例;年龄<1岁者6例,1~3岁者39例,4-7岁者32例,>7岁者15例,年龄最小者3/12岁;发病5d内入院者48例,半个月内者32例,半个月以上12例。

入院时体温正常12例,发热80例,其中37.4℃-38.9℃ 39例,39.1℃、39.9℃30例,40℃以上者11例;伴咽峡炎、扁桃体炎者88例,浅表淋巴结肿大者78例(其中肿大程度超过3em×3cm者25例),咳嗽54例,肝脏肿大39例,脾肿大17例,皮疹16例,肝功能检查异常23例,心肌酶异常44例;3个以上器官受累37例,心、肺、肝、脾、肾、骨髓等6个以上器官受累3例;在有舌、脉象记录的84例中,舌质红82例,舌苔黄或黄腻55例,舌苔白或白腻26例,少苔3例;脉数或滑数75例。

治疗方法
选用银翘白虎汤为主施治,药物组成为金银花10g,

" href="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03/0805/index.html?deptno=K3000003&subno=8&artno=5#!">连翘10g,生石膏15g,知母6g,大青叶10g, " href="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03/0805/index.html?deptno=K3000003&subno=8&artno=5#!">栀子6g,僵蚕6g,桔梗6g,天花粉10g,芦根10g, " href="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03/0805/index.html?deptno=K3000003&subno=8&artno=5#!">甘草6so每日1剂,水煎服用。伴咳嗽频作酌加麻黄、杏仁、桑白皮、浙贝母;伴淋巴结肿大明显或肝脾肿大酌加夏枯草、益母草、桃仁、赤芍、丹参;伴皮疹酌加荆芥穗、紫草、黄芩;湿蕴中阻,舌苔厚腻者酌加藿香、滑石、薏苡仁;后期有明显津伤阴亏者酌加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石斛等。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相关部分,临床痊愈:体温正常,各项症状及病理体征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好转:体温正常,部分症状或病理体征尚未消失,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尚未恢复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善者。

治疗结果
经上述治疗,临床痊愈68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74%。其中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3d内者37例,4-7d者34例,8d以上者9例;退热时间最短1d,最长20d,平均4.7d。咽峡炎、扁桃体炎7d内恢复正常者72例,14d内恢复正常者16例。淋巴结恢复正常者62例,明显缩小但尚未正常者15例,无明显变化者1例。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在7d以内者37例,14d以内者11例,14d以上者6例。肝脏回缩时间在7d以内者5例,14d以内者15例,14d以上者7例,2例出院时尚未见明显变化。脾脏回缩时间在7d以内者3例,14d以内者7例,14d以上者6例,1例出院时尚未见明显变化。肝功能检查18例恢复正常,5例尚未完全正常。心肌酶检查28例恢复正常,16例尚未完全正常。92例住院天数最短7d,最长75d,平均24.9d。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者均有发热,持续1~3周,颈后三角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特征性表现,咽痛,呈咽峡炎、扁桃体假膜,肝脾肿大,根据病毒侵犯不同器官,可出现相应器官的改变。

中医药治疗传单,根据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传单属中医温病范畴,本病因多为温疫时邪,以热、毒、瘀为主要病理特点。温疫邪毒入侵,极易化热化火,邪毒滞留经络,热灼津液成痰,邪毒客于血脉肌肤,气血凝滞形成瘀。痰热互结,积于少阳经络,发为痰核(故见浅表淋巴结肿大)。积瘀互结日久渐成肿块,难于消散导致徵瘕积聚(肝脾肿大)。

温病后期因邪热久羁,烁动真阴,出现虚烦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中医学"温病"范畴,可依据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指导临床实践。在本次试验研究中,我们观察到本病以发热(86.96%)、咽红肿痛(95.65%)、舌质红(97.62%)、舌苔黄(65.48%)、脉数(89.29%)为主症,或伴淋巴结肿大,或伴咳嗽,或伴肝脾肿大。毒邪自口鼻侵入,内犯肺胃,气分热盛是其主要病机。

咽喉口鼻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上攻,气血壅滞,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毒热内燔,炼液成痰,痰火上攻,结于颈项、鼠溪(腹股内)则见淋巴结肿大;邪热壅肺,肺失宜降,则见咳嗽;邪热郁于肝胆,瘀血阻络,则见肝脾肿大。故治当以清气透邪、解毒泻热为法,选用银翘白虎汤。

方中
" href="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03/0805/index.html?deptno=K3000003&subno=8&artno=5#!">金银花、连翘清热透邪;生石膏、知母人肺胃两经,清气分之大热;四药共为君药,以透邪泻热;栀子清三焦之火,大青叶泻火解毒,僵蚕化痰散结,桔梗宜肺止咳,利咽止痛为臣;佐以天花粉清热化痰、解毒消肿生津,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解毒且调和诸药。上药相合,使邪去正安,机体得以康复。

http://blog.bioon.cn/user1/6073/archives/2005/30031.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一种急性,可有发烧,咽痛,颈淋巴结肿大,肝脏轻度肿大,溃疡,血中有异常标志的淋巴细胞,发病的儿童多见,以春秋流行 为多,其潜伏期约4-11天,发病可急可缓,症状轻重不等,有全身不适,发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4-5天发烧,逐渐下降但又可重复升高,往往较高,可达40度,持续4-20天不等,有时还可持续更久,同时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有10-20%病人出现皮疹,一般是斑丘疹,17%的病人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头痛,惊厥等,其病程自数值周至数月不等,由于病毒侵犯 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1、腺型,在小儿较常见,除发烧外伴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2、热型,以高烧及全身症状为主,可伴有神经系统及胃肠症状,而淋巴结肿大出现的较多,约1-2周以后才出现。3、咽型,有明显的咽峡炎,扁桃体炎或有溃疡。4、肺炎型,在年幼儿多见,病程可达4-5周之久。5、肝炎型,症状似传染性炎。6、脑炎型,症状一般较轻。7、少数有肾炎改变。

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且淋巴细胞有特异的淋巴细胞出现珂达10-25%,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大多缓解病情
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mononuclesis syndrome)是一类自限性急性传染病。许多病毒和细菌、寄生虫感染均可导致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其中以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infactious mononuclesis,IM)为代表。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幼儿和青少年为主,有发热、咽痛、疲倦、淋巴结肿痛、肝脾肿大、皮疹等临床症状,外周血中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其中异型淋巴细胞超过20%。有95%IM患者异嗜性抗体(forssman's antibody)阳性。

EBV经呼吸道侵入机体后,由于B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EBV侵入B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继而B细胞表面出现EBV抗原。同时,EBV刺激B细胞,导致B细胞发生多克隆性增生,并产生异嗜性抗体和自身抗体。表达EBV抗原的B细胞刺激T细胞多克隆反应性持续增殖,其中EBV特异性的Tc细胞将EBV感染的B细胞作为靶细胞直接发挥细胞毒杀伤作用,抑制B细胞的异常增生并产生一系列症状。外周血中的异型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当表达EBV抗原的B细胞被大量消灭后,刺激T细胞增生的因素减少,T细胞数量亦随之减少,症状逐步改善。一般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患者预后良好,但患者发生淋巴瘤等恶性增生性疾病的机率亦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