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的般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 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 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1560)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 1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4种说法:
第1种说法认为是“刀、 枪、剑、戟、 □、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图1叉)。
第2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 3件改为:代、抉、弓矢。
第3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 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

常说的“十八般兵器”早先是叫“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这个词据说始见于南宋武状元华岳编的《翠微北征录》。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杂芜不一,比如《水浒传》里曾写到史进学习十八样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而其它典籍记载有:“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就是指徒手的武术)。”还有九长九短说:“九短为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九长为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当今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有长刀和短刀之分,按功用分,有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两刃刀、飞刀等等。刀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因为在大规模车骑战斗中比剑更实用,渐渐取代了剑的地位。西汉时出现了柄呈环形的铁质长刀,一侧开刃,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不易折断。到了三国时期,刀已成为军队中普遍装备的短柄格斗器具,三国时期关羽所用“关刀”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龙图案,又称青龙偃月刀,刀头有钩,刀背有突出锯齿利刃,故又名“冷艳锯”。之后人们更加注重钢刀的质量,精益求精。宋朝的《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刀就有手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等多种。明代则多仿日本刀式,造双手握柄的长刀。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等,勇猛彪悍,素有“刀如猛虎”之说,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矛在早期和槊混称,是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长兵器,由尖利的矛头和矛柄组成。分为马槊和步槊,早期战车上也配备有矛,作为进攻兵器,大规模兴起于汉末。矛比较长,通常为两米左右,有的竟可以达四米多。《三国演义》中张飞使用的丈八蛇矛,就是矛的一种,其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矛用于骑兵作战曾经很有效,但是由于很长,不经过严格训练不容易掌握,以后开始向枪转变。

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唐代以后矛多称枪,唐代之后善枪的很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可见马上用枪已经出现在军中。宋、明两代为枪的最盛时期,创造了式样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用于步兵和骑兵。有长枪、钩镰枪、九曲枪、梨花枪、笔枪、雁翎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龙刀枪、虎牙枪、虎头枪等。梨花枪比较特别,是长枪和火器的结合兵器,用长枪缚一喷火筒,用火药烧灼而杀伤敌人,也可用枪头刺杀,宋代李全之妻杨妙贞所创此枪套路,世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枪为“百兵之王”,长而锋利,使用灵便,精微独到,很多名将都用枪,比如赵云、杨家将、岳飞等等。枪法种类繁多,但都以灵动快捷的招法见长,著名用枪者往往自己也会因此增加潇洒灵动之气。

剑,属短兵器,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称,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一度曾非常流行,无论是作战还是仅仅作为士大夫的配饰,都有剑的身影。汉代剑术已甚精备,击剑、斗剑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铸剑术体现了古代金属加工工艺的水平。古代传说的名剑很多,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剑运用起来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优美自如,飘洒轻快。但是由于不适合于阵地作战,剑渐渐地退出战场,先是作为将领随身佩带的辅助短兵器,后来就成为修炼、装饰、礼仪、健身甚至辟邪镇灾的器具了。

戟,由戈演化而来,为戈、矛合体的兵器,有长戟、短戟之分,分马上戟、步战戟、双戟等不同用法。主干做枪形,锋尖之下横出两档,其上嵌有月牙型尖刃,从而使戟具备了钩刺劈砍等多种攻击性能。长戟分为方天戟,青龙戟、蛇龙戟、月牙戟等。戟乃兵中之龙,外形威武漂亮。三国时代很流行用戟,《三国志》上有记载:“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执双戟舞”,“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可见当时戟不仅流行,而且较重,吕布马上用戟更是天下第一。晋代之后的长兵器重视枪,戟已开始降为仪仗之器,到宋代就很少用于战场了。不过我倒是很喜欢戟这种兵器,威风而又漂亮。

开山、金蘸、月牙、宣花,这些都是斧的别称。斧属重兵器,刃薄背厚,杀伤力大,分为长柄大斧和短柄阔斧,前者多用于马上交锋,后者多用于步战搏斗。用斧需要有较大的力量,所以使斧的大多是威风凛凛的力士猛将,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三国的徐晃、《说岳全传》中的金国大将金兀术、《水浒传》里的李逵,都是使用斧的能手。元代军队经常用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使用灵活。

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钺虽然早已有之,但到战国之后就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礼乐舞蹈之用,可见实用性不强。

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分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晋朝大将闵冉用过钩,悍勇无敌。

叉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之一,最先本是一种生产工具,远古人们打猎捕鱼,大多用叉。有三股叉,即三须叉,又名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号称三股托天。有两股叉,又名龙须叉。还有五股叉,形如烈焰。民间舞叉也很有特色:让叉在身体各处盘旋舞动,琅琅作响,很具有观赏性。

鞭亦为短兵器之一种,其由来与锏大致相同,《武经总要》中说:“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之。”有竹节鞭,虎尾鞭,水磨钢鞭等数种。唐以后就有用鞭的将军,唐初的尉迟敬德、后梁的王彦章都会用鞭。宋代用鞭者多,梁山好汉呼延灼、孙立等都善于用鞭。而枪鞭夹用,是古时候流行的武将作战方式。

锏属短兵器,一般长四尺左右,铁或铜制,锏身为四棱或圆弧形。兵器经锻造成型之后,锏身往往经过镏、镀等工艺处理,以增加美观性,故有金装锏、亮银锏等等。锏往往做为武将们手中的辅助兵器使用。锏一般不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隋唐时候的双锏大将秦琼马踏黄河两岸,威名赫赫,他与南宋岳飞手下的大将牛皋,是古代使用锏的代表人物。

锤又名锥,属短重兵器,外形多为球形或瓜状,由于份量沉重,使用起来杀伤力极强,所谓“锤铛之将不可力敌”。战国勇士朱亥,为了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铁锥击杀晋鄙,后来的力士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用的就是早期的锤。宋朝时候锤已经广泛使用,相传岳飞麾下著名的“八大锤”,就是四位使锤的猛将,岳云锤打金弹子,广为流传。元朝蒙古骑兵也善用铁锤,后来早期清军也很喜欢用锤。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它由矛和棒演变而来,其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悍猛的将领使用。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部还装有三棱铁,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早期槊矛混称,曹操横槊赋诗,用的可能是类似矛的武器。而唐初单雄信用的枣阳槊,就已经独立成形了。

挝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抓型的长兵器,一种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可能是其雏形。《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著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挝的五指具有机械活动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后来出现的飞抓可能就是承袭《武备志》的双飞挝而制成的。

镋是长重器械。形似叉而重大,中有利刃枪尖,称为“正锋”,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七尺左右。有凤翅镋、雁翅镋、牛头镋、溜金镋、锯齿镋和流星镋等几种。隋朝大将宇文成都传说就使用凤翅镏金镗,威猛罕匹,仅次于李元霸。

武林中把棍作为“武术之王”。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而齐眉棍舞动时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水泊梁山九纹龙史进,就是一个用棍的高手。我国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少林棍僧名扬四海,史料记载俞大猷还曾经指点过少林武僧的棍法。

棒同属棍种而稍短。棒长一般约五尺,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哨棒长约四尺,比齐眉棍短,硬藤制,为古时军营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杆棒如齐眉棍,但亦短。俗语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民间传说隋末靠山王杨林善于使用双棒,而宋太祖赵匡胤善于用杆棒,有“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之说。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金箍棒,降妖除怪威力无穷,似乎应更近于棍。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系住锤体,握于手中,击打有一定距离的对手的暗藏武器,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鎚、飞锤、流星鎚,使用者需要很高的技艺。

铲为古兵器,属薄体阔刃的长兵器。铲头似弯月,月牙朝上,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铲起先源于生产活动,后来演变成军事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民间流传更广,比如僧侣多用铲,平时可代替扁担,或供开路使用,所谓方便铲是也。

弓(弩)箭因具有较远距离杀伤的特点而备受古代军队重视,用于非接触作战。古人依赖膂力开弓射箭,优秀射手能拉开数十公斤的强弓,有效射程应在数十米以上,如果借助更强的弓和机弩,远的可以达到数百米以上。古代名将将骑射作为必修的技艺,善射者极多。弩的射程要比弓更远,三国、唐朝都出现过威力巨大的各类机弩。弩在宋代得到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朝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马民族入侵的利器。而随着更远距离、杀伤力更大的火器的出现和发展,弓弩的地位就渐渐失去了。

盾也叫干,虽然也是兵器,但是很少被作为独立的兵器提及。盾的用途主要是防御,抵挡进攻兵器的杀伤,有时也作为助攻武器。选材有木、皮革、藤和金属。一般用木、皮的多。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用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的防御。长期以来是单兵防护的必备器具,至今在防暴警察队伍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要谈的是一种一度统治华夏而后衰落的兵器——戈。在盛行车战的时代,戈的作用很大。但是戈的缺点也比较多,头部容易脱落,所以戈用绳索绑缚头部,看起来很简陋,但是可以重新捆上。戈的长柄需要挥动,攻击速度慢,而且攻击动作单一。由于使用方法的限制,随着战车的衰落,戈也退出了战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3
【读音】shí bā bān wǔ yì 【解释】:①比喻多种技能。 【出处】: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 【示例】:假如有人以为我是老作家,必定~样样精通……那就难免捧得越高摔得越疼了。 ◎老舍《学习当先》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各种技能
详细释义
“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华岳曾中过武状元。此书编成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书中自称“臣闻”,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传者寥寥无几,“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无从查考。谢肇浙《五杂俎》中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 《水浒传》有谓十八般武艺是指九长九短: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钂、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杵。还有一说是刀、枪、剑、戟、棍、棒、槊、钂、斧、钺、铲、钯、鞭、锏、锤、叉、戈、矛;另一说是: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殳、叉、耙头、绵绳套索、白打。
武艺介绍
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 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1560)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 1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4种说法:第1种说法认为是“刀、 枪、剑、戟、 镋、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图1)。第2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 3件改为:代、抉、弓矢。第 3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镋、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第 4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 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
辨析
十八般武艺指武术中常见的诸种兵器,初见于宋代戏文《张协状元》,后世有多种解释。其一,明代戚晋叔辑《元曲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若论着十八般武艺,弓驽枪牌,戈矛剑戟,鞭链镗锤。”其二,元明间施耐庵著《水浒全传》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驽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其三,明万历年间谢肇淅《五杂俎》:“十八般: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后世还出现了“九长九短”、“六短十二长”,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艺内容说。综合历代“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删去重复,共包括下列种目:属抛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铳。 属长兵器的有:戈、矛、枪、棍、殳、杵、杆、杖、棒、斧、钺、戟、大刀。 属短兵器的有:剑、刀、鞭、锏(简)、钩、镰、锤、拐、环(圈) 属软兵器的有:链、流星、绵绳套绳。 属徒手的武艺,统称为“白打”。历代“十八般武艺”中所指的这些种目,并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飞刀、袖箭、三尖两刃刀、橛、匕首、鸳鸯钺、阴阳锐、状元笔、铁尺、绳镖、三节棍等均未包括。至于武侠小说家笔下剑造的许多“奇门兵器”,就更难以尽收了 十八般兵器 一弓: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枪:长枪、叉枪、火枪、蛇枪、看枪、标枪、线枪、神枪、戟枪、勾镰枪、拒马枪、飞枪。 四刀: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飞刀。 五剑。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钺。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锏。 十三槁(挝):骨朵、锤、锥、椎、链子锤(流星锤)、蒜头锤、骨朵锤、卧锤、重锤。 十四棍:双头棍、操钩棍、狼牙棍、闷棍、脚棍、齐眉棍。 十五叉。 十六钯:铛钯、钯、扒、省钯、铲、月牙铲、马叉。 十七绵绳套索。 十八白打。 十八般兵器——剑
第2个回答  2011-01-22

般 拼音:bān bǎn bō pán
部首:舟,部外笔画:4,总笔画:10
五笔86:TEMC 五笔98:TUWC 仓颉:HYHNE
笔顺编号:3354143554 四角号码:274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22C

基本字义
--------------------------------------------------------------------------------
● 般
bānㄅㄢˉ
◎ 样,种,类:这~。那~。百~。~配。暴风雨~的掌声。
◎ 古同“班”,散布,分布。
◎ 同“搬”。

详细字义
--------------------------------------------------------------------------------
◎ 般 bān
〈量〉
(1) 种,类 [kind;sort]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 韩愈《晚春》
(2) 又如:这般东西;百般劝解;般般(种种;样样;件件)

词性变化
--------------------------------------------------------------------------------
◎ 般 bān
〈动〉
(1) 通“搬”。搬运 [move;remove]
般,运也。——《玉篇》
自行般运出卖以办岁计。——《资治通鉴》
(2) 又如:般运(搬担。搬运);般剥(搬运,驳运)
(3) 通“班”。布,颁布 [issue;promulgate]
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汉书·礼乐志》
(4) 用同“搬” [sow;play]。如:般弄(搬弄。捉弄;摆布);般演(搬演。用戏剧或其他文艺形式表现某件事实或故事)

◎ 般 bān
〈形〉
(1) 通“斑”。斑纹 [mottled]
马黑脊而般臂蝼。——《周礼·内饔》
般般之兽。——《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般般,文采之貌也。”
(2) 另见 bō;pán

常用词组
--------------------------------------------------------------------------------
◎ 般般件件 bānbānjiànjiàn
[various] 各式各样
奇花般般件件
◎ 般配 bānpèi
(1) [match]∶结亲的双方相称
(2) [suit]∶人的身分跟衣着、住所等相称

其它字义
--------------------------------------------------------------------------------
◎ 般 bō
另见 bān;pán

常用词组
--------------------------------------------------------------------------------
◎ 般若 bōrě
[prajna;wisdom] 智慧。佛教用语。通过直觉的洞察所获得的先验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识

其它字义
--------------------------------------------------------------------------------
◎ 般 pán
〈名〉
(1) 大船 [big ship]
般,大船也。——《玉篇》
(2) 水边的高地 [highland in waterside]
般,水涯堆也。——《汉书音义》
(3) 通“鞶”。囊 [bag]
诸母般。——《谷梁传》。范宁注:“般,囊也。所以盛朝夕所须。”

词性变化
--------------------------------------------------------------------------------
◎ 般 pán
〈形〉
(1) 快乐;游乐 [joyful]。如:般逸(逸乐);般游(游乐)
(2) 大 [big;great]
般,大也。——《广雅》
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孟子·公孙丑上》
般乐饮酒。——《孟子·尽心下》
(3) 又如:般乐(大肆作乐)
(4) 用同“蟠”。曲 [bent]。如:般伏(犹盘伏,屈身向下,一种行礼的动作);般旋(盘旋。古人行礼时的一种动作姿势;也指留连,盘桓);般辟(盘旋进退。古代行礼时的一种动作姿态)
◎ 般 pán

〈动〉
(1) 旋转 [revolve]。如:般还(退缩旋转貌。古人受拜时退缩转身以示谦让的一种动作)
(2) 徘徊 [pace up and down]。如:般桓(盘桓。徘徊,逗留)
(3) 相连 [connect]
(4) 游玩;旅行 [travel]。如:般费(盘费。路费)
(5) 仔细查问或清点 [check]。如:般量(清查盘点)
(6) 另见 bān;bō

常用词组
--------------------------------------------------------------------------------
◎ 般缠 pánchan
[travelling expenses] 盘缠,路费
◎ 般乐 pánlè

[play] 游乐;玩乐

《康熙字典》
【未集下】【舟字部】 般
--------------------------------------------------------------------------------

〔古文〕𦨗【唐韵】北潘切【集韵】【韵会】【正韵】逋潘切,𠀤音𤳗。【说文】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 又【广韵】般运。【集韵】移也。 又【集韵】数别之名。 又【广韵】布还切【集韵】【韵会】【正韵】逋还切。𠀤与班同。【尔雅·释言】般,还也。【疏】般,还反也。【前汉·赵充国传】明主般师罢兵。【注】邓展曰:般,音班。班,还也。又【贾谊传】般纷纷其离此鄕兮。【注】般,音班。般,反也。 又分也,赐也。【扬子·太𤣥经】建侯开国,涣爵般秩。 又布也。【前汉·郊祀歌】先以雨般裔裔。【注】般与班同。布也。 又人名。【前汉·古今人表】公输般。【张衡·西京赋】命般尔之巧匠。【注】般,鲁般。鲁哀公时巧人。 又与班同。【礼·内则】马黑脊而般臂漏。【注】般臂,前胫般般然也。【周礼·天官·内饔注】般臂,臂毛有文。 又兽名。【扬雄·羽猎赋】屦般首。【注】屦,谓以足蹈之也。又【史记·司马相如传】般般之兽,乐我君囿。【注】谓驺虞也。 又【广韵】薄官切【集韵】【韵会】【正韵】蒲官切,𠀤音盘。【玉篇】大船也。 又与盘同。盘庚。【周语】作般庚。 又【博雅】般桓,不进也。 又般还。【礼·投壷】主人般还曰辟。【疏】主人见宾之拜,乃般曲折还,谓宾曰:今辟而不敢受。亦作般旋。【抱朴子·广譬卷】般旋之仪,见憎於裸踞之鄕。 又【尔雅·释诂】般,乐也。【疏】般者,游乐也。【扬子·太𤣥经】大乐无闲,民神禽鸟之般。【注】般,乐也。【张衡·思𤣥赋】惟般逸之无斁兮。 又【博雅】般,行也。【又】任也。 又与盘同。【庄子·田子方】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注】般,字又作盘。般礴,谓其坐也。 又【诗·周颂】篇名。 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济南郡般阳县。 又水名。【山海经】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与鞶同。【谷梁传·桓三年】诸母般申之曰:谨愼从尔父母之言。【注】般,囊也。所以盛朝夕所须,以备舅姑之用。【疏】男子般革,妇人般丝,所以盛帨巾之属,为谨敬也。 又与磐同。【前汉·郊祀志】乾称飞龙,鸿斩于般。【注】孟康曰:般,水涯堆也。师古曰:般,山石之安者。 又【集韵】【韵会】𠀤补满切,音粄。汉县名。今在齐州地。【前汉·地理志】平原般县。【注】韦音逋坦反。师古曰:尔雅,九河一曰钩般。郭璞云:水曲如钩,流般桓也。然今其土俗如韦音。 又【集韵】一曰面平貌。 又【正字通】音钵。梵言般若,华言智慧。若,音惹。 又蒲先切,音骈。【张衡·西京赋】蚩尤秉钺,奋鬣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罔两,莫能逢旃。

《说文解字》
【卷八】【舟部】般
--------------------------------------------------------------------------------
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𦨗,古文般从支。北潘切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十八般武艺”的“般”是量词,意思是“种,类,样”。

十八般武艺: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 ②比喻多种技能。
第4个回答  2011-01-16
“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无从查考。谢肇浙《五杂俎》中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

简而言之 般 是一个量词
因为量词是用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所以“一个人、两只梨头 、三口钟 、一把茶壶”中的“个、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升、尺、寸、丈”等都是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不同类型。

lz给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