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诡道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古文翻译: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装做不能打;要打,装做不要打。要向近处,装做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做要向近处。给敌人以小利,去引诱它;迫使敌人混乱,然后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免决战。用挑逗的方法去激怒敌人,使其失去理智;用谦卑的言辞表示自己的弱小,使敌人骄傲。敌人休整得好,要搅得它不得安生,使其疲劳;敌人内部和睦,要设法离间它。攻击敌人无备的地方,出乎敌人意外的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微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规定的。

2. 曾国藩 名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跪谢

曾国藩在一段日记中写道:静下来细细思考,古今亿万年没有期限啊,人生才只几十年,相形之下只是一小会儿;大地万物无边无尽,人处在其中,睡觉、居住,游玩,歇息,白天不过占用一个房间,夜晚不过占用一张床而已。

古人撰写的书籍,近代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一生所能看完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世事变化万端,获取美名有百种途径,人一生竭尽才力所能得到的,不过像大仓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知晓天的久长和自己所能经历的短暂,则在遇到忧患横逆来临时,能暂时忍耐,以便等待其平息安定;明白天地的广大而自己所能占据的空间的窄小,则当遇到争荣夺利的境况时,能够退让,守着自己的雌;知道古今书籍之浩瀚,而自己所见到的很少,则不敢以一点心得收获就沾沾自喜,而应当思想着择善而从,约束坚守;知世事变化之多端,而自己所能作为的少,则不敢因为一点点功名就自矜,而应该想着举荐贤能以便共同谋划计议。像这样,则自私自满之认识可以渐渐避免了。

3. 汤海秋传文言文翻译

翻译:海秋姓汤名鹏,是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中了进士。

起初担任礼部主事,年刚二十,自负才气。写的文章深刻奇特,大家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调任军机章京。

补任户部主事,转任贵州司员外郎,提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微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

每次给高官写信,经常发表各种见解。等到担任御史,二十天上了三篇奏章。

有个担任尚书的宗室叱责某官员,旁人跟风批评,皇上搁置了尚书的奏章。海秋认为官员如果有过失,应当交给有关部门来处理,不可像对待仆人一样侮辱他;长此以往,大臣慢慢会形成威福之势,(对这种做法)如果处理过轻,不足以起到警告作用,并且引用嘉庆年间的旧事作为证据。

皇上认为海秋不能胜任言官的职责,罢了他的官,让他回户部继续担任员外郎。当时,海秋正打算上奏,文章很有见解。

但他还没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一篇文章数千字,遍论治国之道及其他学术文章;有《明林》十六卷,指出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晓明经义;《止信笔初稿》,记录了很多的传说或事实。

所有的作品都给人看,惟有《止信笔初稿》,几乎没人见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人看),他答:“这是藏在石室里的书啊。”

英国入侵,沿海各省闹心。皇上两次下令,没有结果,最终还是和英国谈判通商。

海秋大怒,无奈已经被罢黜,不能给朝迁进言,却犹然分条上书,谈了三十事,通过尚书转奏给皇上。主掌朝政的大臣说:“这是书生之见罢了!”皇上虽然召见海秋,却什么也没问他,只是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了。

海秋这时已经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朝廷竟没有考核他。海秋感慨郁抑,所作的诗经常充满悲愤沉痛。

二十四年七月去世。年四十四。

海秋从小就写文章,才气出众。刚中进士时,所写的作品,人们争着传诵他的稿子,几乎洛阳纸贵。

海秋说:“这些文章不足一提啊。”取法汉魏六朝到唐人的诗歌,摩仿他,一定要一模一样,完全具备它的形体特征,已经付印的有三十多卷。

又喜欢写文章,曾经对他的友人说:“汉朝以后的作者,有的专门擅长文辞,但在义理、时务方面不足;有的精通义理、明晓时务,但无文采;二者兼有的只有唐时的陆宣公、宋时的朱子罢了。我想效法古人,以二公为目标。”

他的观点就是这样的。姚莹说:有人凭借宗室尚书的亲近尊贵,令举朝之人不敢呼吸,但海秋却敢放言弹劾他,可见他的刚硬风骨。

他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用诗相交。我仍然记得他来狱中探望我,等我出狱后,又与大家为我置酒相庆,又一同赴亨甫之丧,依依不舍地送我出都门时的情景。

转眼二十年间,人生浮沉生死竟如此,好痛啊!原文: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

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

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

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

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

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也。“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

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

大臣用事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

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二十四年七月卒。

年四十四。君少为文,有奇气。

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君曰:“是不足言文也。”

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者三十馀卷。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义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

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

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间,升沉存殁若此,悲夫!此文出自道光年间·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

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

4. 曾国藩经典语录文言文曾国藩的经典语录文言文是怎么样

曾国藩六戒为必读知识点。可以说读懂曾国藩的人生“六戒”,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2.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3.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4.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5.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6.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5. “诡道”是怎么意思

释义 guǐ dào 诡道(诡道) 1.诡诈之术.《孙子·计》:“兵者,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或饰真以雠伪,或挟邪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明钱琦《钱公良测语·淳风》:“若以成败论,则世之诡道成功者,岂皆足称者邪!”章炳麟《訄书·弭兵难》:“至于明季,士大夫多喜言兵事,其说不务训练,而好崇诡道.” 2.间道;捷径.《后汉书·卢植传》:“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从轘辕出.”《新唐书·高祖十九女传》:“绍(柴绍)诡道走并州.”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四:“石勒救洛阳,诡道兼行出于巩訾之间.诡,不正也.诡道,犹言斜径也,此盖由捷径而往.”。

6. 曾国藩《诫子书》的翻译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他的行为感到厌恶。

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7. 课外文言文全文翻译 只要全文翻译谢谢

李雨苍殴曾文正子

汉军旗出身的李雨苍,少时就为人豪爽大方,喜好树立不寻常的节操。以学生的身份游学行程上千里,到了湖南,拜见曾国藩。正赶上曾国藩去了别的地方,李雨苍见到的是曾国藩的儿子。曾国藩之子因为李雨苍的衣服破旧而且风尘仆仆,脸色轻慢。李雨苍就上前殴打他说:“你父亲礼遇士人闻名天下,你却如此轻慢士人!”曾国藩之子向他道歉,才结束了这事。曾国藩回来,觉得李雨苍不一般,就留在做幕僚,授予他一支军队,推荐给参赞大臣,因为新疆的丢失而被免官。

本人翻译,全部手打。

8.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欧阳生文集序曾国藩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

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 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

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 其为文芜杂寡要。

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

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

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②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③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 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

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门下著籍者 门下:指弟子B.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 服膺:衷心佩服C.海内魁儒畸士 畸:畸形D.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 摈:排斥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善为古文辞 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B.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C.襢之后进 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D.各以所得传授徒友 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高”的一组是( )(3分)①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②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③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④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⑤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⑥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9.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4分)(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3分)(3)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