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字的演变过程

如题所述

亚,汉语常用字,读作yà,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正视的族徽和俯视的祭坛形,后来引申为仅次一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丑陋”。

亚,象形字,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平面图。在甲骨文(图A)和商代金文(图B、图1)里,“亚”字的形体便是“十”字轮廓的双钩线,有表示“祭祀之地”(祭坛)的形意。周代早期的金文(图C、图3,见“父辛簋”。簋,guǐ,读鬼。古代盛食物的圆口两耳的食器),“亚”的形体开始讹变, “十”字四边的端线突出来了,里面转角的地方也变圆了。这个象形字,发展到秦代小篆(图D、图8)阶段,讹变更大。于是,汉代隶书相沿小篆发展为图(E),以后又楷化为图(F)。隋唐时代,出现了“亚”的草书(图G)。因为“亚”字的笔画繁多(十画),笔道弯弯曲曲,书写很不便捷;所以便用草书楷化法把“亚”简化为今天的简体字“亚”(图H),只有六画,书写也方便得多。但再也看不出原来是“十”字形的轮廓了。本义是正视的族徽和俯视的祭坛形。《说文解字》:“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亚”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多作族名或表示位次,而无“丑陋”之义,据此则《说文》之说不确,然“丑”在典籍中多表示“俦类”的意思,与所引贾侍中之说暗合,又与甲骨文中的用法相近。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亚部】
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凡亚之属皆从亚。衣驾切。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亚部】
丑也。
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故《诅楚文》“亚駞”,《礼记》作“恶池”。《史记》卢绾孙他之封“恶谷”,《汉书》作“亚谷”。宋时玉印曰“周恶夫印”,刘原甫以为即条矦亚父。
象人局背之形。
注:像丑恶之状也。
衣驾切。
注:古音在五部。
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
注:别一义。《易・上系》(《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恶也。”荀爽“恶”作“亚”,云:次也。《尚书大传》:“王升舟入水,鼓钟恶,观台恶,将舟恶。”郑注:“恶,读为‘亚’。亚,次也。”皆与贾说合。
凡亚之属皆从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8

亚字的最早的字形,是把正方形四个角剪去四个小的方形,形成的十字的图形,早期用在族徽上,比如一个氏族是“x”氏,就在这个“x”字外面画上个“亚”字框。

至于其本义,许慎说是“丑”的意思,因为字形像人佝偻着腰。但是这个甲骨文字形并不像人佝偻着腰。

从早期其用在氏族名字上,加上后世的引申义“次”,由此推测,有可能这个词是从枝丫的“丫”而来,丫,古代也作桠。枝丫可以引申为分枝,由此表示氏族分支,再引申为“次”。不过它造字并不是从树丫而来,而是从氏族好用的这个框框而来。

由于亚字是粗腰,所以粗腰的东西会被用“亚字形”来描述,也就引申为粗腰的形状如亚形尊。

葫芦一般就一个膨大的末端,但是有种葫芦在上面又有个膨大,这种葫芦叫亚葫芦,这种葫芦会在两个膨大中间有个细腰,亚又被一些人误解为细腰,你现在去查百度百科“亚腰”这词,现在的解释就是两头大中间细的形状。实际亚葫芦得名是因为上面的膨大处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