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呢?

如题所述

古往今来,帝王的子嗣则很多,若在正常情况下立储,能够顺其自然的发展还好,如果皇位之争异常激烈,那么,必然会导致纷争不断,兄弟之间互相残杀,谋权夺命之事也并不少见。

更为严重的,则会造成内部动荡不断,政事难以正常自理。所谓兴邦必先安内,如果,内部矛盾没有解决,那么,势必会引来外敌入侵硝烟四起,以至于,国家走向衰败,甚至,覆灭的境地。然而,根据历朝历代皇位传承的情况来看,皇位的继承人选都遵循着“立长立嫡”的传统。



所以,在皇帝在立储之时,都会优先考虑嫡长子。

纵观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长子则是正妻、原配,正妻所生的长子。古代宗法规定:嫡长子享有优先的继承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熟的继承制度,它对稳定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今天看来,它却是一个并不明智的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必将被人们所抛弃,由进步的制度所代替。

清朝,继承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又将身份继承分“宗祧继承”和“封爵继承”二种。宗祧继承承袭明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办法。前者无则立后者。违反该法定顺序,处杖80。封爵继承制度适用于世袭贵族家庭和军功家庭,其继承顺序同宗祧继承,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话说,到了乾隆执政时期,清朝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没有发生过任何兄弟纷争和内部动荡。最终的皇位继承人,则是乾隆的第十五皇子永琰。那么,乾隆为何放着其他优质人选不选,非要选择庶出的皇子为储君?而储君之位,为何会与十五皇子有缘?这其中,有何用意,值得我们深究。

大清帝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光景,在康熙和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能够持续如此繁荣盛世,离不开执政者治国理政的杰出才能,重在执政者治国有方安邦有能,也得益于当朝天子继承人选的优质保障。所以,为了能够延续这繁荣盛景,候选人的选择必定会慎重考虑一番,以保证前任皇帝开辟和维持的盛世得以稳固和持续,永葆后世子孙的生活丰顺,天下太平。

乾隆皇帝的十七个皇子,论性格,永琰温厚随和,勤勉执政。而皇十一子永瑆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二人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按照立长立嫡的原则,他们二人均不在储君人选行列。但是,由于当时皇帝的十七个皇子中,嫡生的次子和七皇子相继夭折,而诸皇子中前后又有八个相继离世,连深受乾隆宠爱的五皇子永琪也英年早逝,最终,使得储君人选,只能从剩下的诸位皇子中择优选择了。



一个是性格内敛沉稳的十五皇子永琰,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十一皇子永瑆,性格相差明显。而永瑆则显得平凡、平淡了很多,但是,相较于其他皇子,他们从中脱颖而出自然成为了竞争皇位的最佳候选人。

历朝历代,但凡是执政者,都希望自己执政期间的佳绩,可以被一直传承下去,或是执政效果越来越好。所以,在选择皇位候选人时,他们便会有诸多考虑。乾隆皇帝更希望自己所创的盛世光景能得到传承,并且,新任帝王还能够延续自己的执政思想,以维持清朝的盛世繁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清朝由永瑆执政,那么,他可能会改变乾隆的初衷,手握皇权必然想有一番作为,其结果就是:不在乾隆的约束之内。可以说,但凡有所想法,善于权谋才智聪慧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展现和认可,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并开辟一片新的广褒天地。

所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顺遂乾隆皇帝的旨意,传承他的执政思想。



然而,永琰则生性乖张,不善主张,又比较孝顺,遵从父愿更是不在话下。所以,乾隆皇帝想将自己的执政思想传承、弘扬下来,选择这位忠于自己的皇子继承皇位也是顺其心意、自然而然的事了。想来,永琰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这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

这兄弟二人的性格对比鲜明,永琰能够执政也反映了那时的政权现状。要想合谋做好一件事,当权者首先要集聚身边的人,团结任何可以团结的力量,力往一处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才有达成目的的可能;如果,身边人和下属不能凝心聚力,他们各怀私心自私自利,想必要做成一件事则比登天还难。

乾隆皇帝也是看中了永琰的这一性格特点,为皇子者能臣服于自己,让事情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助自己延续大清盛世的伟业,所以,在选择上他就占有了优先权;而永瑆虽怀有大才,相较于永琰更玲珑八面,只能说,永瑆不如君主所愿,不能助君主达到目,最终,他自然被排除在外了。



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德才兼备的帝王,都是经过上任皇帝精心挑选的最佳继承人,相比之下,嘉庆皇帝显的平庸了很多,不仅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在为政期间也是政绩平平。然而,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白莲教的起义,再加上,乾隆晚年举办寿宴过度的奢华,使得嘉庆初期国库空虚。

所以说,乾隆皇帝实际上是留下了个烂摊子给嘉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众所周知,乾隆是个权力控,直到即位第三十八年才正式确立永琰为皇太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他?

其实,乾隆也是个守祖制的“乖孩子”。雍正创立了秘密立储制,乾隆也谨遵父制,在即位第一年就确立了富察皇后之子永琏为太子。

可是没成想,两年后,永琏去世。年轻的乾隆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才把诏书从“正大光明”的牌匾后取出。

痛苦之余,乾隆又不得不再次考虑储君,而这个人就是富察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永琮。可是,最后的继承人并不是他,因为永琮刚刚两岁就早殇了。

富察皇后因为两个儿子接连死去郁郁而终,而皇长子永璜也因为未在富察氏的葬礼上,表现出“应有的”悲伤被乾隆训斥(取消继承皇位的资格),就此郁郁而终。

乾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未曾提出过立储事宜,因为这件事着实伤透了他的心。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乾隆一天天变老,不得不思考继承人的事。而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

回到乾隆的皇子。此时,乾隆在世的儿子只有六个,两个过继给自己的兄弟,剩下的人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

其实,这四个人都不是乾隆最满意的人选,首先他们出身不高,其次是才华不够。乾隆选皇储,可以用矮子里拔将军来形容。

先说说首先出局的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七子永璘。

年龄最大的是八皇子,他这个人天资很不错,喜欢作诗,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的诗水平还颇高。但他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守规矩。乾隆考察皇子,手段就是将一些政事交由他们处理,这也算是历练。不过,永璇似乎不太喜欢政治,心情糟糕的时候连管的不管。又比如一次庄稼欠收,乾隆命他去求雨,但是没多久他就因为太苦,没两天就不干了。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皇子,乾隆怎么会选他?

接着是皇十七子。乾隆三十八年永璘才八岁,选幼子继承终究不是一回事。况且,尽管永璘年幼,乾隆还是可以看出他不是很爱学习,所以他也基本被排除在外。

接着便是皇十一子永瑆与皇十五子永琰的竞争。

皇十一子永瑆可以说是几个候选人里才华最高的,他既通晓诗词,又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甚至,他的书法在放在整个清朝都可以排上名号。这么一个才华卓越的皇子,乾隆为什么不选他做继承人呢?

几件事就可以看出他古怪的性格。在他成年后出宫分府住的时候,竟然放着几十万两几百万两的白银不花,非要带着奴仆喝粥。

甚至,他对她的妻子也是如此。永瑆的妻子是富察皇后胞弟的女儿,在嫁给永瑆时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但是永瑆却对这个豪门小姐“一视同仁”,也是让她喝粥度日。

前文说到永瑆是个才华颇高的人,但是成也“才华”,败也“才华”。永瑆因为才华被乾隆关注,却又因才华被乾隆鄙弃,为何?

乾隆三十一年,皇帝看到了十五阿哥手里的一把扇子。细细端详后,乾隆发现儿子扇子上的诗画很有水平。但是好巧不巧,乾隆竟然发现了落款“镜泉”。原来,这个别号是十一子永瑆的。乾隆平生最讨厌汉人的风气,若是这个孩子日后继承大统,那么祖宗尚武的风气迟早被他败坏光。所以,乾隆对永瑆越发疏远,也更加失望。

自然而然,他就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最后就是皇十五子永琰。永琰也就是后来的颙琰,嘉庆皇帝。永琰对比起其他几个皇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但都说了,乾隆选继承人是“从矮子里拔将军”,永琰也没有什么大的缺点。

虽然他天资不是很好,但好在永琰比较勤奋。而且最重要的是,永琰有几个优点,就是举止端庄大方,而且有自己的主见,又善于“刨根问底”。以上种种,已经足以让乾隆确立继承人就是永琰了。

三十八年,乾隆终于确立了太子的人选,从此他也不必再被大臣们轮番上书,劝立太子了。

六十年,乾隆宣布退位,禅让给皇十五子永琰。而永琰也改名为“颙琰”,也就是嘉庆帝。

第2个回答  2020-12-04
因为永瑆根本就不愿意当皇帝,只有选择永琰了,实属无奈之举。
第3个回答  2020-12-04
乾隆皇帝晚年挑选继位之君也是有考虑,他的十一子永瑆是个非常小气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继承大统的。
第4个回答  2020-12-03
虽然永瑆各个条件都不错,但他的性格过于固执,不肯听取别人的建议,而且只喜欢钻研那些书画,太过书生气,而且永瑆的生母也不太受乾隆的喜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