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通感的作用吗?

如题所述

形容词的使用,能够对文章整体的语境起到强化和修饰的作用,让情感的表达更为的丰富,自然。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
主要语法特征
  (1)性质形容词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
少数状态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
  (2)能修饰名词,经常作谓语或定语。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4)不能带宾语。
  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如“大大、高高、短短、细细”。这类重叠式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
修饰名词时不仅没有加强的意味,反而表示程度减弱,即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
例如:
  大大缩短了距离(程度加强)
  大大的眼睛 (与“大眼睛”相比程度减弱)
  高高举起 (程度加强)
  高高的个儿 (与“高个儿”相比,程度减弱)
  B、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一般表示程度的加强,有三种格式:
  a、AABB:
  口口声声 断断续续 浩浩荡荡 开开心心 干干净净
  松松散散 密密麻麻 冷冷清清 来来往往 踉踉跄跄
  大大方方 客客气气 说说笑笑 的的确确 反反复复
  方方正正 实实在在 踏踏实实 扎扎实实 平平安安
  是是非非 堂堂正正 偷偷摸摸 唯唯否否 快快乐乐
  形形色色 铮铮佼佼 白白胖胖 陆陆续续
  洋洋洒洒 战战兢兢 零零散散 老老实实 遮遮掩掩 
  b、A里AB: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又表明嫌恶的感情。
如:小里小气古里古怪 慌里慌张 糊里糊涂 马里马虎
  c、ABAB:这里的AB只限于某些带有表示程度的语素的双音节形容词。
如:
  冰凉冰凉 雪白雪白 通红通红 笔直笔直 碧绿碧绿 鲜红鲜红
  C、重叠属于形容词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除了重叠之外还有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节或多音节后缀这种形式。
  A+双音节后缀:这个后缀一般是叠音的。如:
  暖洋洋 醉醺醺 香喷喷 干巴巴 沉甸甸 羞答答 亮晶晶
  沉甸甸 白花花 绿油油 黑黝黝 慢腾腾 阴森森 皱巴巴
  亮铮铮 笑嘻嘻 香喷喷 乱哄哄 黑漆漆 轻飘飘 湿漉漉
  红彤彤 骨碌碌 雾朦朦 喜盈盈 亮晶晶 黄灿灿 孤零零
  毛绒绒 胖乎乎 一颗颗 一簇簇 绿油油 黄澄澄 红彤彤
  光闪闪 油乎乎 光溜溜 黑油油 粘糊糊 亮晶晶 脏兮兮
  皱巴巴 干巴巴 松塌塌 胖墩墩 肉墩墩 瘦巴巴 瘦嶙嶙
  喜洋洋 喜滋滋 喜冲冲 兴冲冲 乐悠悠 乐陶陶 乐滋滋
  白花花 绿莹莹 黄澄澄 绿油油 明晃晃 慢腾腾 沉甸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8
通感
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第2个回答  2021-02-28
形容词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其特点是: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宣子说,乃轻币。”——“轻”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币(礼品)轻”,意思是减轻礼品的进献。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庖厨远(离得远远的)”。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的意思。“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服饰漂亮,认为他们的住处安适,认为他们的习俗快乐。
第3个回答  2021-02-28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有通感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