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款问卷调查表

如题所述

如何看待大学生超前消费和大学生贷款现象?

大学生超前消费和大学生贷款现象不可取亟需树立正确消费观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5.3%的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为1000~2000元。77.8%的受访大学生称身边透支消费普遍。关于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原因,63.7%的受访者认为是受超前消费观影响,62.0%的受访者直言是攀比心虚荣心作祟。88.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亟须树立正确消费观。(中青在线刊载,2016年10月11日)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充满了青春和活力,在大学校园接受着知识的熏陶,社会经验不足,思想相对单纯,在这个充满了物质诱惑和物化价值观充斥的世界中,也不停地进行着自身和外界的价值选择博弈。

外在的世界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便易的消费工具,让一些大学生面临着校园贷款困境、信用卡过度透支等等现象问题,它们成为了现实中大学生群体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客观存在。在这个旋涡中,许多的大学生还是有着自己的反思,并非一味地沉溺不拔。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着一拨又一拨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客观构造出了上述的调查结果。

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多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校园的教育与现实脱节,并未能将这一客观状况广泛深入地融入相应的课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没有能很好地做到提前预警打预防针的作用。我们只是在提正确的消费观,认为超前消费带来了很多困境和问题,因此是不对的,那么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呢,并未能获得系统告知。二是家庭教育的不足。父母供养子女上大学,将生活费打给了子女并非就结束了任务,引导和督促子女正确地使用资金,是比钱本身更有价值意义的事项。三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群体办理信用卡等具有资金透支功能的金融工具时把关偏松,未能从严,让许多大学生在不具备正确消费观和资金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透支消费,从而将负债转嫁到了其父母家庭身上。四是一些放贷平台降低门槛,放低行业标准,为谋取利益,专门向大学生群体放贷,造成一系列校园社会问题。

当然,问题的原因也不一而足。这些专向大学生敞开的信贷机遇,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甚至就是透支型消费行为选择。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的缺位或不足,造成不谙世事的大学生缺乏抵御外在诱惑的理性武器。

消费观背后隐藏的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内在价值观,就会有着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它是消费行为的深层驱动力。我们的教育和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有着知识和理性认知应对的不对称,从根本上来说,正确的消费观的树立,除了对外在的金融信贷给予更加法制化规范而外,我们还得将目光投向校园课堂本身,让它为大学生们补上这一课,或提前打好预防针、鉴别针。

怎么看待大学生过渡消费,借贷现象?

大学生过度消费说明他们不懂得体谅父母,爱慕虚荣,互相攀比,没有感恩心和上进心!更有借贷消费者,大多都是为了玩游戏而泥足深陷,那些沉迷游戏、肆意借贷的大学生往往一心玩乐,不思进取,无心学习,只是混个大学文凭而已!自古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所以,在今天虽然经济发达了,但是,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美德!

以健康的消费观校园贷的作文

“零首付”“零利息”“最快3分钟到账”??在信用卡告别校园七年后,以P2P为主的网络贷款,借助“网络代理”模式,正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费率不透明、授信额度过高、风控不严、催收方式野蛮??在便捷、低门槛背后,校园贷款存在的问题,正日渐凸显,且开始以学生还不起款等极端个例提醒风险所在。

今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郑某为赌球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14家网贷平台欠下58.95万元贷款。最终,郑某选择从一家宾馆的8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

在校园贷款逼死人命之后,我们竟然又看到了以作为“抵押”来放的情况走进了校园,这实在令人心惊不已。

近日,一张帖子引爆各方热议。帖中,云南红河学院一“裸贷”女生因未能如期还款,其手持身份证的照片被公开,姓名、照片、出生日期等信息一览无遗。而据统计,该账号近一个月来,已公布了近40名“裸贷”学生的个人信息。

那些不自爱、不懂事的“熊孩子”固然可气,但是年轻的生命就此被逼进“死胡同”,却更是令人心痛。

“校园贷”缘何风行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星水认为,造成网贷风靡校园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提前消费理念、超出自己正常支付能力和还款能力的高消费理念和需求在一些“90后”“00后”大学生中盛行。这是一部分大学生的主观意愿,但不可否认与整个社会的浮躁、社会风气对于物质需求的误导也有一定关系,社会对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应负责。成年人社会中的举债行为、网络贷款的相对“容易”都会对一些心智不成熟、爱慕虚荣的大学生产生误导。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孙楚仁则认为,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受了很多管制,进入大学之后相对比较自由,而学校的管理多集中在学业和人身安全方面,很少涉及到个人的借贷和经济行为。由于这种家庭和学校管理的放松,很少有人能够对这些借贷大学生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者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其次,如今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的个体独立意识和反叛意识比较强。这些大学生很多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实际上其心智成熟程度不足以支撑他们承担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往往高估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分期消费模式在大学生之间广泛流行,助推了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面对巨大的消费市场,各种消费金融公司、分期平台、电商等争相布局,据报道,国内大大小小的大学生贷款平台超过100家。然而,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陷阱,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不良影响。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约占一半,这使得大学生P2P金融服务业迅速壮大起来。另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样本中,有将近50%的学生认为逾期不还对未来个人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不严重或不了解。

不合规校园贷危害大

校园借贷的乱象仍然无处不在。对于有意借贷的在校大学生们来说,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借贷陷阱和虚假宣传。很多借贷平台在宣传时号称“零利息”或者“免息”,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一)高额的费率

一些小的校园信贷平台,利息按日计取,一般在0.1%~0.2%之间,等额本息法下年化利率高达70%以上,涉嫌。但在宣传上,大部分贷款平台都不会公布年息,只是公布月息,或者只公布每期还款额。有的网贷平台会通过设置繁琐的提前还款条件、逾期时故意不提醒等方式,让学生支付额外费用。

(二)涉嫌违规催收

有媒体记者曾曝光了某校园信贷平台的催收十步曲,分别为:①给所有贷款学生群发QQ通知逾期;②单独发短信;③单独打电话;④联系贷款学生室友;⑤联系学生父母;⑥再次联系警告学生本人;⑦发送律师函;⑧去学校找学生;⑨在学校公共场合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⑩群发短信给学生所有亲朋好友。据报道,一般到第四步,逾期的学生就会乖乖就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手段涉嫌违规。比如,第三步打电话环节,针对合作态度不好的借款人,催收人会利用循环拨号系统重复拨号,直至借款人手机关机。针对上述催收手段无效的借款人,校园信贷平台会选择外包至专门的催收机构,催收手段更显极端。

(三)过度借贷难以防控

因为很多校园贷款平台公司是没有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数据库的,导致大学生即使有债务在身也可以同时在多个平台申请贷款。

扬州大学负责学生工作的张陟遥表示,校园贷能够以低门槛招揽大学生,就是因为学生提供的入学资料等都是准确的个人信息,且有家庭作保证,追债容易。但多数大学生尚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因此校园贷可能触发的风险隐患很大。

各地加强监管不良校园贷

近日,银监会以及各地金融办加紧了对校园贷的监管,重庆、广州等地相继出台了校园贷的整改措施,凸显监管整治的决心。

8月中旬,重庆市金融办、市教委、重庆银监局联合发文,为金融机构、高校列出8项负面清单,规范校园网贷行为。其中明确规定,不得仅凭学生身份证、学生证等低门槛方式发放贷款,不得以手续费、滞纳金等各种名义变相发放,未经家长书面同意贷款平台不得放款。

8月30日,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关于规范深圳市网络借贷借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校园贷进行规范。《通知》要求,必须审查学生借款用途。“除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有助于学习工作的贷款业务外,各企业不得向借款学生提供其它用途的贷款。”并要求开展校园贷的企业必须遵循“九项”规定,包括必须保证学生信息安全、严禁非法催收等方面的问题。

9月7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向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下发了《关于规范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的通知》,提出“不得放松对借款学生的资格条件、信息的真实性、借款用途、还款能力等方面的审核;不得以任何形式隐瞒手续费、服务费、利息、逾期罚息等所有费用情况”等关于校园贷业务的“八项不得”。

随着监管的逐步加强,校园贷行业野蛮生长的状态必将结束。但同时,大学生也必须摆正消费观,面对校园贷,应该衡量借贷必要性,评估借贷风险,贷款之后是否有偿还能力,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对于身陷校园借贷泥潭的大学生,应向家长和学校求助,并尽可能及时还款。同时要注意收集和保存转账凭证、消费凭证、还款记录等电子记录作为自己的证据。

对于正在遭受网络平台骚扰威胁的学生,应当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反映情况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小额信贷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小额信贷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弊大于利的.

一、什么是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贷款。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以下,1000以上。其特征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的需求心理,购买动机,消费意愿等方面心理的与现实诸表现的总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了,人们越来越有意愿,也有能力为自己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发展,中国新一代年轻人也逐渐摆脱了节衣缩食,终身储蓄的消费观念,乐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此时小额信贷适时出现在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面前。

二、为什么说小额信贷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弊大于利的?

1、小额信贷容易造成过度消费,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7%的受访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在1000到2000元之间,对于生活费的主来源,79.5%来自父母,54.2%自己打工或实习赚钱,36.3%的大学生来自奖学金,校园贷或借款占9.8%。

小额信贷无疑是大学生欲望的无底洞,他给了大学生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机会,父母不会对大学生的虚荣心买单,不能经受诱惑的大学生就把目标投向了小额信贷,最后买的都是想要却不需要的东西,给大学生的生活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因此,让大学生失去了衡量当前消费的必要性的能力,不利于理性消费。

2、小额信贷不利于大学生的资金流转,使得资金空缺越来越大。

是为企业老板准备的,其资产比较多,现金流入也多,所以能承受的变坏程度也更多,而大学生连人力资源都没能变现。现金流入就是每个月的生活费,没有资产现金流入,贷款纯为了消费,买包,买手机,买电脑,甚至赌博。而资产和现金流入没有增加,导致经济恶化厉害,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据央视报道,在23939个大学生调查样本中,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对校园贷非常了解,这给不少不法分子营造了可乘之机,并且监管缺失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导致校园贷成为天坑。根据名校带发布的校园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4月到2017年8月期间,仅是有据可查的校园贷案的受骗者人数已经高达约3679人,涉案金额达5496余万元网络小额信贷加剧了大学生消费心智不全所带来的危害。

部分大学生不具有自控能力、履约意识和独立性。无止境的购买欲望促使大学生背负自身无法偿还的债务,也会使大学生对父母来帮其解决债务产生依赖。无形中增加了家庭负担。

3、小额信贷会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不利于日后的持续发展。

消费信贷的利息较高。这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还贷压力,最终导致其不良记录的发生,产生信用风险。而大学生不清楚或者清楚了也不把这些利息以及手续费放在眼里,直至到期无法立即偿还便又延续至下一期或者继续分期,认为自己可从中获利。但其实消费信贷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针对使用过贷款的大学生的还款情况的调查显示,有四成大学生曾逾期还款,不能及时还款,就会产生逾期利息和滞纳金,时间越久,金额越多。

其次,大学生的个人征信报告会留下不良记录,一旦记录,就会被保存5年,影响自己的信用大数据。逾期用户如果行为恶劣,还会承担刑事责任,对大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

三、面对小额信贷,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1、增强自身的管控能力。

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成熟的消费理念,一旦养成过度超前消费的习惯,其消费水平、借款额度很有可能超出实际还款能力,较易诱发风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学生应增强自身的管控力,面对安逸、舒适的环境要有忧患意识。

2、多一些忧患意识。

让我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多放在提升自身素质上,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迷惑。

3、不可逾期

就算是借款,也应该在自己能够承担的范围内借款。如果借了,也千万不要逾期,如果面临数额较大,可以向父母求助。

如果一定要贷款,就必须一定要做好规划,然后一定要找那种正规的贷款公司,也不要找那种套路的贷款公司!

校园贷怎么套住大学生?

最近大学生因为无法偿还校园贷款因此频繁发生,这样的事情到底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校园借贷怎么套住大学生,校园贷款合法吗方面的知识。

第一、大多数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收入来源窄、风险承受能力弱,又主观上缺乏金融理财、信用体系的知识,不会计算实际利率,判断不了“裸条”等校园贷的本质其实是。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占一半,这使得大学生P2P金融服务迅速壮大起来。另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样本中,有将近50%的学生认为逾期不还对未来个人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不严重或不了解。

第二、大学生消费观不成熟,对物质诱惑抵抗力差,虚荣心强,容易冲动消费,又觉得自己的生活费或者打工就能还得起贷款,于是种种诱惑之下,贷款就成了满足这些诱惑最直接的渠道。殊不知,就像买了一条需要减肥才能穿上的裙子一样,基本是看不到尽头的。

第三、大学生与社会人相比,身份固定且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一旦违约容易对付。

第四、大学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传播环境,推广获客成本极低。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银行早早就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信用卡业务“急刹车”,目前现存业务并没有“校园贷”来钱快。

就像专家说的那样,学生借贷模式本身具有原罪,学生根本没有稳定的还款能力,所以向学生进行借贷本身就会具有风险。

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个有效的验证应该由独立的、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来进行,需要包括贷款的所有权追踪、贷款抵押质押追踪、可靠的第三方数据源、持续的合规性监测等,但这是目前校园贷所做不到的。校园贷的贷款验证程序基本不成形,不但平台作为中介方对借款方进行独立的贷款水平归属跟踪、实际资金支付的验证以及对第三方数据源和风险监控等信息都缺乏验证评估,而且并未对借贷双方真实信息进行核实,甚至让双方有了私下进行沟通协议再通过平台走程序的机会,让平台成了幌子。这就出现了学生用自己或同学姓名进行多次贷款以及利息从原来的24%升至30%—40%的情况。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家是如何拆穿他们的套路

套路一:

“一般起借金额不高,但是会让你越借越多。”谈及在学生群体中的套路,徐北表示,为了诱惑大学生借款,放贷者一般提供的金额起初只有3000-5000元,期限较短。“这样基本年化利息高,但短期内的利息金额不会高,学生一般不会太敏感。”徐北表示,但加上手续费和各类费用,实际利息非常高。一旦超过学生还款能力,就需要一直拆东墙补西墙。

套路二:

砍头息是民间金融业内的行话,指的是放者或,给借款者放贷时先从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钱,这部分钱就叫做砍头息。

“如出借人借给借款人10万元,但在给付借款人款项时直接把利息2万元扣除,只给借款人8万元,而借款人则给出借人出具了10万元借据,即借据记载的数额大于实际借款数额。”罗浩杰向记者表示,小侯就是遭遇砍头息。而因为学生群体往往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即便在此过程中觉得有问题,也往往不敢言,任人摆布。

套路三:

实际上,这并非小侯一个人的遭遇。广州一名民间金融圈人士向记者表示,“平账”即由另一家“公司”偿还第一家公司的钱,借款人再签下更高额的欠款合同。徐北表示,为了“平账”,借贷公司会甚至故意让借款者违约,比如还款时借故到外地,让借款人无法联系到;或是违约的条款设置得非常苛刻,比如“逾期还款”的时限是按小时甚至分钟计算,债务就翻着倍地往上涨。

套路四:

据介绍,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这些机构往往留有一手。如在借款过程中,因为法律不保护,他们往往会骗借款人前往银行转账取款并拿走现金,留下银行流水作为证据。比如与借款人一同到银行转账,他们先将欠条上允诺的金额20万元打入借款人卡中,接着让借款人取出,然后拿走其中的10万元,而借款人却没有拿到还款单。最后借款人实际到手的钱只有10万元,但是银行流水却显示有20万元进账。

回到校园贷的本身,仅仅因为这些事件的出现,就限制大学生消费、取消正规借贷,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只有将这些潜在的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规避。这包括如果借贷双方的资质和信用得到核实;如果没有O2O的阴阳合同;如果大学生能自己承担债务违约能责任;如果金融机构自担违规发放贷款的亏损;如果金融监管部门把金融教育做得更好,对金融机构滥发贷款并暴力催收进行惩罚;如果国家能对这部分的立法更加明确,保障立法的实施如果还校园金融生态正常......

当然,如果央行正式设定监管机制统计出网贷平台“白名单”,未来,不但“裸条”等社会事件会消失,借贷平台运营会更加优质规范,社会也会更加健康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