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康熙字典

如题所述

在探讨中华文化的瑰宝时,我们来到了【戌集中】【雨字部】的"需"字。此字在康熙笔画中拥有14画,外加6部外笔画。它的古文写法为"觘",读作"相兪切"或"询趋切",音为"须"。"需"字的含义源自应对雨水,象征着在遇到困难时暂停并等待。《易经》中提到的"云上于天需",这卦名在《需彖》中被解释为需要耐心和谨慎,因为前面有险阻。


在古代文献《周礼·冬官考工记》中,"需"被用来形容马长途跋涉时不急于前行,体现了等待和适度的原则。《庄子·徐无鬼》中提到的"濡需",比喻那些粘附在猪身上的跳蚤,象征着依赖和不离不弃。另外,"需"在《集韵》中还表示疑惑和迟疑,如《左传·哀十四年》中的"需事之贼也",指犹豫不决之事。


在姓氏中,"需"也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在发音上,"需"字还有其他读音,如"汝朱切",音为"儒",形容韦柔滑的特性,《战国策》中的例子即体现了这一点。此外,"需"字还有"珜噎切",音"耎",表示柔软和濡湿,有时写作"輭"或"软"。


在《周礼·冬官考工记》中,"需"字也有特定的用法,如形容弓的厚度不够时的状态。"需"字的另一个读音为"奴乱切",音"糯",表示弱小或胆怯。在古代文献中,"需"有时写作"偄",或与"愞懦燸耎"相似,体现了不同的含义。


更深入地理解,"需"在《郑棜易注》中,被释义为"秀",意味着阳气的上升和对上坎的敬畏。这个字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洞察。




扩展资料

需字从雨从而,“而”本义为“胡须”,引申为“柔软的”,转义为“柔和的”。“雨而”指雨下得缓和而有节度,即不是暴雨,暴雨会打得庄稼七零八落;也不是久旱无雨,久旱无雨会使庄稼渴死。只有和缓而有节度的雨,才是人们需要的雨。“军需”指军粮供应定量定时,一下子到得太多,粮食吃不完会霉变,许久不到则军士们会饿肚子。从需之字中的“需”,都意为“柔软”。如“糯”指软米;“孺”指肥仔;“儒”指肩不能扛物手不能提斧的“软人”,即书生;“襦”指棉袄;“嚅”指两片嘴唇相碰;“蠕”指无骨虫;“懦”指内心柔弱,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