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密宗的由来?

如题所述

秘密大乘佛教,又称为怛特罗佛教、密宗、密乘、金刚乘,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为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这一系的佛教,有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大乘、小乘,则被称显教。因为它许多仪轨与咒术,与印度教非常相似。因此学者认为秘密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印度教的复兴,有密切的关系。 释义 密宗以「怛特罗」Tantra(怛特罗,原义为线、线的延申,义译为「续」),取代原先的「修多罗」(义译为「经」)为教典名称。怛特罗是印度教教典的一类,在师徒间秘密传授,秘密大乘也采用了这一名词,但在汉文中,还是译作「经」或「教」。 依密教的内容,汉传佛教分为三部,杂密、胎藏界、与金刚界。而藏传佛教,依宗喀巴大师《密宗道次第广论》则分为四部:1.事续(所作怛特罗)2.行续(行怛特罗)3.瑜伽续(瑜伽怛特罗)4.无上瑜伽续(无上瑜伽怛特罗)。汉传的三部,与藏传的前三部相当:杂密,相当于事续;胎藏界,相当于行续;金刚界,则相当于瑜伽续。 无上瑜伽续之下,又分成「父续」、「母续」(也有分「父续」、「母续」、「无二续」的),主要是在印度及 *** 地区流传,但少部份经典也已传入中国。父续中包含「密集」、「阎曼德迦」、「无上幻网」。宋施护所译的《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就是属于密集部;法贤所译的《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五卷,就是无上幻网部。母续中包括了「时轮」、「胜乐」、「喜金刚」、「幻顶座」等多个支派。 [编辑] 源流发展 [编辑] 印度密教 根据唐密的传说,密宗最早传承印度龙树菩萨,关于这个龙树是否真有其人,若有其人是否与《中论》作者为同一人,学界尚有争议。关于密宗的传承,亦有人推源到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参见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但此论点并未得到一般的接受。从现在可得的资料分析,密宗于7世纪东印度的波罗王朝时期兴起,以《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等的形成为代表,以那烂陀寺、欧丹多富梨寺、超岩寺等寺院为中心,各自活动发展。其中,早期的密教,通过开元三大士等人传入中国形成了唐密,并进而传入日本(详后)。中晚期密教以秘密 *** 、喜金刚、时轮金刚等法门为代表则主要进入了 *** 。但需要说明的是,汉传佛教也受到无上瑜伽的影响,不空即翻译过《秘密 *** 》,宋代则有大量的无上瑜伽经典译出,但由于种种原因,中晚期密教在汉传佛教中并不发达。同样的,藏传佛教也接触过早期密教的内容,但在教判中被认为是属于较低层次的事瑜伽与行瑜伽经典,故而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 [编辑] 汉传佛教 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三国吴黄龙二年(西元230年)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史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于长安的大兴善寺(位于今西安市)译出大量密教经典,宏扬密法,成立了称为「密宗」的佛教宗派,现今则被称为唐密,又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主要的道场包括长安的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县的法门寺。传统上,以开元三大士传入的胎藏界《大日经》,与金刚界《金刚顶经》合称二部大法,称为「纯密」,而称以前所译出的为「杂密」。 [编辑] 日本佛教 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唐密由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传入日本创立真言宗,又因以东寺为发源地,故称为东密。另有台密,为同期入唐留学僧最澄大师所创。东密体系于空海大师已大体完备,台密体系是于最澄法子法孙继续赴唐留学而成。 [编辑] 藏传佛教 七世纪初, *** 国王松赞干布因国力强大,产生对文化的渴望,于是同时向中国与尼泊尔请求联姻与文化输入,中印两派文化的势力在 *** 最后由印度胜出,佛教亦于此同时由中印个别传入 *** 。八世纪中期, *** 境内苯教势力一度抬头,兴起反佛声浪。寂护大师回印之后请来那烂陀寺莲花生大师入藏,以神通力摄服 *** ,密宗就此传入 *** 。由此开始 *** 所成立的密教,因与汉地的唐密和日本的东密、台密,以及印度密教均有所区别,故被称为藏密 *** 历史上僧人入印求法或印度僧人入藏甚多,不烦枚举。如十世纪初, *** 马尔巴译师入印度求法,向印度密宗上师那洛巴学得密法回藏,并广为传播,其学生中包括著名的密勒日巴等,后世对此一系的传承称为白教(噶举巴)。
阿育王 同很多帝王的做法一样,把所有的宝全都押上,除了佛教外,也信奉其他的宗教,有说他晚年也信奉了耆那教。总之,不少人的心态都跟阿育王一样:所有的宝全 押,总有一记押中。今日不少基督徒偶尔也去求神拜佛,原理也是一样。但把所有的宝全押,就算中了,「派彩」能否补偿成本呢?也即是说,三心两意,会不会反 而触怒了真的神呢: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无论如何, 佛教在阿育王的时代,是它在南亚次大陆「市场」的最旺盛时期,孔雀王朝灭亡后,婆罗门教又再次兴起。这时候,婆罗门教已经就佛教的凌厉攻势,作出了大幅度 的重组和改革,以盛大声势卷上重来,佛教只得让路。从此,佛教在「原产地」日渐衰落,反而是在斯里兰卡、在中国( *** 也包括在内)、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到今天仍然强横,并且分别发展出有其地方特色的佛教教义来,例如斯里兰卡的小乘佛教,中国的禅宗, *** 的密宗,日本的创价学会等等。 至于阿育王也信奉的耆那教,也是源自沙门思潮的年代,比佛陀的年代早出了不足一百年。 耆那教有着极之遥远的传统,据说,在「大雄」出现之前,已经有过二十三位「耆那」,即是「精神导师」,单单第一位耆那,便活了八百四十万岁,「巴湿伐那陀」则是第九位耆那,生于公元前九世纪。 筏驮摩那同巴湿伐那陀一样,都是王子出身,前者的父母更是巴湿伐那陀的忠实信徒,老去后便按照看那教的规矩,自愿饿死,追求解脱。父母饿死之后,筏驮摩那 离开妻子和女儿,裸体苦行,经过了十二年另六个半月的苦行之后,在筏驮摩那四十二岁的那一年,筏驮摩那终于得道,成为了「大雄」(「大英雄」意思),是第 二十四代耆那,也是现代耆那教的租师爷。 佛教并不攻击婆罗门教,但耆那教却认为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人们被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者是首陀罗,是自己的事情」,耆那教比佛教激烈得 多,主张人人平等,非但不准杀生、绝对素食,连农业也不可以从事,以免耕种时误伤了生物。教徒外出时要戴口罩,以免吸入昆虫,还手拿扫帚,一边走路-边扫 地,以免踩死生物,更要坚持苦行,因为这是锻练灵魂的不二法门。我们见到印度圣雄甘地所穿的白袍,便是耆那教的服饰,而那位不时为传媒所报道,把手伸高以 表示对神的尊敬,三四十年不肯放下的仁兄,也是耆那教徒。 耆那教的教义和佛教的教义相似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上文曾经提到佛教经典是由灵山结集而来。前六世纪中叶至前四世记中叶是佛教发展第一个阶段,由释迦牟尼创 教及其弟子传承教说,为原始佛教,第一吹结集在佛陀灭度后不久。由于佛教内部对教义和戒律产生分歧,于是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是为部派 佛教。 佛灭后五百年第二次灵山结集,遂有大乘佛教(把以前佛教称为小乘);乘者即「船」,佛教指人生为一苦海,从此岸登彼岸便需要「乘」,小乘可让修行者得到解 脱,大乘则除了个人解脱外,还可让众生坐上此船同登彼岸,这也可说是两者最大分别;大乘宗教性较强、较多具体崇教诸如拜神等行为,小乘则较为哲学性。 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分为中观学派及瑜伽行派,到七世纪以后,部分大乘派别又与婆罗门教相混合,形成密教。 佛教由古印度境流向外,传到中国后,对中国本土宗教影响甚深,而中国化了的佛教,经历种种不同阶段及途径,出现了汉化、藏化和傣化等的不同,在其他国家也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 传入中国大部份地区、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汉文系统, 而传入中国的 *** 、内蒙和西伯利亚一带的,则为 *** 佛教,俗称喇嘛教,经典以藏文系统为主。 而传入今斯里兰卡、缅旬、泰国、柬埔寨及中国傣族地区的,则以小乘佛教为主,经典属巴利文系统。 单在中国本土,佛教自于西汉传入、魏晋南北朝发展、随唐鼎盛,已先后发展出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及密宗等等宗派;又尊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 要经典的道家(道教、后在元朝分裂成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当中也充满了佛教原有名词,无论教理及修道之法皆可寻根于佛教,所以道教又算是佛教又一变种。
密宗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中较后期的派别。 把佛教傅到 *** 的是印度僧人,当年在印度,有很多印度僧人因 Islam的侵入而被迫迁往 *** 。从此,佛教便开始流传于 *** 及发展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