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象思维和概念性思维?

如题所述

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指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它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当人利用他已有的表象解决问题时,或借助于表象进行联想、想象,通过抽象概括构成一幅新形象时,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所以,利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形象思维法。例如,一个人要外出,他要考虑环境、气候、交通工具等情况,分析比较走什么路线最佳,带什么衣物合适,这种利用表象进行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

概念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来处理被考察事物,通过形成概念来代表被考察事物,以及通过形成概念之间的关系来代表被考察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

对人类思维的第一级分类是将人类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概念性思维,然后又对其中的概念性思维做了第二级分类,将概念性思维分为抽象思维、科学具象思维、战略思维。

显然,先简要描述我们对人类思维进行第一级分类时的划分标准,以及对划分而成的形象思维和概念性思维做出界定,是进一步对概念性思维做二级分类的前提和基础,也进一步对抽象思维、科学具象思维、战略思维展开细致描述的前提或基础。

每次划分后的各个部分应当互不相容,互不交叉,不能出现有些事物既属于这个部分又属于另一个部分。每一次划分的标准应该清晰、一致。例如你对人进行划分,你首先要明确你的划分标准,当你是按年龄标准进行划分时,在划分完之前不要再把标准换成性别等等。对已形成的概念的划分,要始终准确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不能对内涵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划分,并且在划分的过程中内涵不能变。

我们知道,人类思维是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从而发现和创造知识以及运用知识来引导行为的过程;面对已经形成的知识,思维也是通过追溯知识创造过程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形象思维过程与我们下一跟贴将要开始讲述的各种概念性思维过程在起点阶段都是相同的,都是从用感官观察实际现象开始的,两者的本质区别仅仅在于思维过程的后半部分,在于大脑对已经观察到的实际现象的处理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说,“大脑对已经观察到的实际现象的处理方式”是我们对人类思维进行第一级分类的划分标准。形象思维直接将观察到的实际现象记忆下来,概念性思维则先对观察到的实际现象进行压缩处理,记忆的是代表压缩处理结果的(概念)符号。

形象思维直接将眼睛看到的图画、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品到的口味、皮肤碰到的触觉这些感知形象记忆在头脑中,我们不但记忆了一个个的感知形象,我们还记忆了一些感知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当我们感知到新现象时,记忆中与新现象类似的感知形象以及紧随其后的感知形象就会被激活,这种感知形象在头脑中的变幻就能引起人们的行为(注意: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图画才叫形象,我们把眼睛看到的图画称作视觉形象,耳朵听到的声音称作听觉形象,鼻子嗅到的气味称作嗅觉形象,舌头品到的口味称作味觉形象,皮肤所接触到的感觉称作触觉形象)。

形象思维试图感知和记忆全部相关的具体事物,概念性思维则忽略这些事物的许多具体差别,用这些事物的共同性来代表这些事物,从而简化与这些事物相关的知识。当这些事物的共同性用人们发明的特定语言符号来标明时,这个共同性就是我们马上要展开讲解的概念性思维的“概念”。因此,形象思维是用一个感知形象分别代表一个具体事物,概念性思维则是用一个“概念”代表一群事物,从而达到简化信息的目的。例如,形象思维是用一个白马的感知形象代表那一匹特定的白马,用一个小黄马的感知形象代表那一匹特定的小黄马;概念性思维则能用“马”这样一个概念代表所有的马!那个喂养者对喂养100头牲畜的知识所进行的有规则的简化处理过程,一定也是马、牛、羊、鹿、驴、猪这些语言概念逐步产生的奇妙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第2个回答  2017-12-30
对人类思维的第一级分类是将人类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概念性思维,
然后又对其中的概念性思维做了第二级分类,将概念性思维分为抽象思维、科学具象思维、战略思维。

显然,先简要描述我们对人类思维进行第一级分类时的划分标准,以及对划分而成的形象思维和概念性思维做出界定,是进一步对概念性思维做二级分类的前提和基础,也进一步对抽象思维、科学具象思维、战略思维展开细致描述的前提或基础。
在对人类思维进行种类划分之前,我们共同再温习一下划分的基本规则:
1、每次划分后的各个部分应当互不相容,互不交叉,不能出现有些事物既属于这个部分又属于另一个部分。
2、每一次划分的标准应该清晰、一致。例如你对人进行划分,你首先要明确你的划分标准,当你是按年龄标准进行划分时,在划分完之前不要再把标准换成性别等等。
3、对已形成的概念的划分,要始终准确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不能对内涵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划分,并且在划分的过程中内涵不能变。
我们知道,人类思维是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从而发现和创造知识以及运用知识来引导行为的过程;面对已经形成的知识,思维也是通过追溯知识创造过程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形象思维过程与我们下一跟贴将要开始讲述的各种概念性思维过程在起点阶段都是相同的,都是从用感官观察实际现象开始的,两者的本质区别仅仅在于思维过程的后半部分,在于大脑对已经观察到的实际现象的处理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说,“大脑对已经观察到的实际现象的处理方式”是我们对人类思维进行第一级分类的划分标准。形象思维直接将观察到的实际现象记忆下来,概念性思维则先对观察到的实际现象进行压缩处理,记忆的是代表压缩处理结果的(概念)符号。

形象思维直接将眼睛看到的图画、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品到的口味、皮肤碰到的触觉这些感知形象记忆在头脑中,我们不但记忆了一个个的感知形象,我们还记忆了一些感知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当我们感知到新现象时,记忆中与新现象类似的感知形象以及紧随其后的感知形象就会被激活,这种感知形象在头脑中的变幻就能引起人们的行为(注意: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图画才叫形象,我们把眼睛看到的图画称作视觉形象,耳朵听到的声音称作听觉形象,鼻子嗅到的气味称作嗅觉形象,舌头品到的口味称作味觉形象,皮肤所接触到的感觉称作触觉形象)。
例如,当我们在路途中看见一匹狼时,记忆中的与狼形象类似的视觉形象就会被激活。最先被激活的可能是我们见过的大狗的图画,如果我们少不更事,头脑中没有狼与狗相区别的视觉形象,我们可能会迎上去向它打招呼;如果我们记忆的感知形象足够多,紧接着被激活的可能是我们过去听说的狼尾巴与狗尾巴的区别:狼尾巴又长又粗拖在地上,狗尾巴则短小一些且摆动自如。这些新见到的和记忆中的感知形象在头脑中的快速变幻足以让我们得出结论:我们遇见狼了!紧接着又被激活的感知形象可能是我们过去见过的或者听说过的狼撕咬人的画面。如果这时我们已经被吓傻,脑中的图画就会中断,即人们常说的脑中一片空白,此刻除了发抖不会产生任何行为;如果这时我们还没有被吓傻,过去听说过的爬树的感知形象又被激活,这就引起爬树躲避的行为!如果我们恰巧是见多识广的猎人,我们过去多次经历过的举枪射击的图画就在脑中激活,那倒霉的就不是我们而是狼了!

为什么会出现概念性思维?
现代研究发现,语言、概念性思维、大脑结构进化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语言的最初出现、概念性思维能力的产生、人类脑容量开始加大,这些现象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们目前尚无法准确判断。但是,已有的人类史研究成果可以明确告诉我们的是,在后来人类进一步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促进、共同进化的。
早期的人们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随着人类拓展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感官每天所见所闻的感知形象的数量在急剧增长,人们的头脑每天需要记忆的感知形象的数量在急剧增长。我们虽然至今也说不清大脑感知形象、记忆形象、唤起记忆形象的精确机理,但我们已经可以肯定的是,感知形象数量上的急剧增长,给大脑感知、记忆、唤起记忆的过程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困难!需要看清但实在无法看清的场景在日益增多,需要听清但实在无法听清的声音在日益增多,需要记清但实在无法记清的场景、声音在日益增多!人们用形象思维所发现的知识,即所发现的各种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的规律,出现错误的概率越来越大。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当需要感知和记忆的形象数量庞大、精确度要求很高时,形象思维方法就远远不足以应对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了,人类需要新的思维方法,这种被期盼的新思维方法就是概念性思维方法!
面对那个感知和记忆的难题,人们唯一的出路是用我们的思维对海量信息做有规则的简化处理。我们的大脑对感官可以触及的现象不再照单全收,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地感知和记忆。其实,从某种角度讲,以前进行形象思维时,没有看清、没有听清、没有记准,也可以视为对众多信息的简化处理,那也是在选择感知和记忆的对象,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和无规则的简化处理。比起无意识和无规则的简化来,概念性思维方法的有意识和有规则的简化能减少简化带来的误差,还能有意识地做简化带来的误差的后续弥补工作。例如,如果我们非常清楚简化将带来什么样的误差,那么通过比对预期误差和人们对误差的容忍程度,我们就能反向确定不同环境下用概念性思维方法进行简化处理的程度,即“抽象的程度”。从接受信息的角度看,与形象思维方法相比,概念性思维方法就是这样一种有意识和有规则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简化处理的方法。
我们现在举例说明概念性思维方法的一般机理。
假设一个人喂养100头牲畜,我们现在用语言概念可以知道那一群牲畜包括马、牛、羊、鹿、驴、猪六个种类,每个种类又有诸如颜色、大小、性别等方面的区别。严格讲,不仅每一类牲畜的喂养知识是不同的,就连同一类中每一头牲畜的喂养知识都是不同的。如果要追求最好的喂养效果,那个喂养者就应该准确地总结出分别喂养一个一个牲畜的知识,完全实行个性化喂养。假设他需要用形象思维方法为每一头牲畜观察、总结出一条喂养知识,共计100条喂养知识。第一条知识是关于一匹大个头的、黑颜色的母马的吃喝拉撒的规律;第二条知识是关于一头小个头的、黄颜色的公牛的吃喝拉撒的规律,依次类推,他找到了针对每一头具体牲畜的喂养知识,这都是他通过感官的直接观察而得到的知识,即通过形象思维而得到的知识。
按道理说,严格按这100条具体知识去喂养,非常具体,非常有针对性,比起没有知识引导的随便放养,应该产生更好的喂养效果。但很快就出问题了:
问题之一是由于需要密切观察的现象过多,他当初观察时顾此失彼,有的是准确观察而得到的知识,有的则是没有看清楚而得到的模模糊糊的知识。注意,不要忘了我们是假设他在用形象思维方法总结喂养知识。对一个能够进行概念性思维的现代人而言,即使什么现象都不看,他只要记住了比如“路程=速度×时间”,他也是准确掌握了一条知识。形象思维则不同,感知的形象就是知识的单元,知识就是具体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如果连具体场景及其变化都没有看清,何来准确的知识?看见和看清形象对形象思维尤其重要!
问题之二是他费尽力气感知和记忆的形象知识很快在记忆中混淆和模糊了,比如,观察到的喂养大个头的、黑颜色的母马的知识被误记成喂养小个头的黄颜色的公牛的知识,什么时辰喂母猪以及喂什么饲料记不清了,等等,对形象思维而言,知识就是记忆中的具体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记忆中的具体形象模糊了,或者记忆中的具体形象的先后顺序混淆了,知识就没有了!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那个喂养者的糟糕的喂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本想按照尽可能精确的知识、按照尽可能精确的规律来喂养,但实际结果甚至可能比毫无知识、毫无规律的放养更差!
的确,由错误知识引导的人类行为,或者由模糊不清的知识引导的人类行为,所带来的灾难往往比没有知识还严重。知识减少了人们行为时的犹疑,错误知识也减少了人们犯错误时的犹疑!
假设这个人后来学聪明了,他决定做简化处理了,不再苛求自己一刻不停地观察每一头牲畜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不再苛求自己为每一头牲畜都总结出独特的喂养知识,他把全部牲畜分成马、牛、羊、鹿、驴、猪六类,只观察和总结六条知识而不是一百条知识,包括样子像马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牛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羊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鹿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驴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猪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
具体如何做呢?他决定忽略各种颜色、各种大小、各种性别的像马一样的牲畜在吃喝拉撒上的细微区别,只认真记忆所有像马一样的牲畜的共同性的知识,例如,不管每匹马什么时辰拉和撒,一律太阳落山时清除粪便,就足以保证马不会因为卫生差而生病;不管每匹马什么时辰饥渴,一律一天喂四次料,一天喂三次水,白天多喂,晚间少喂,等等。于是他就总结出了“喂养马匹的知识”,当然,与当初的“喂养某一匹马的知识”相比,这是比较粗略的知识,忽略的差别越多,简化程度就越高,知识也就越粗略。
依此类推,他也分别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忆了牛、羊、鹿、驴、猪的吃喝拉撒的规律。
他按照这样总结出来的知识进行喂养,肯定不是最好的喂养,因为他忽略了许多吃喝拉撒的个性化规律;但是可以预期,这样喂养一定比没有任何知识的放养要好,也一定比那种知识多而不准的喂养要好。
我们通过上面的描述发现了概念性思维的部分特征:形象思维试图感知和记忆全部相关的具体事物,概念性思维则忽略这些事物的许多具体差别,用这些事物的共同性来代表这些事物,从而简化与这些事物相关的知识。当这些事物的共同性用人们发明的特定语言符号来标明时,这个共同性就是我们马上要展开讲解的概念性思维的“概念”。因此,形象思维是用一个感知形象分别代表一个具体事物,概念性思维则是用一个“概念”代表一群事物,从而达到简化信息的目的。例如,形象思维是用一个白马的感知形象代表那一匹特定的白马,用一个小黄马的感知形象代表那一匹特定的小黄马;概念性思维则能用“马”这样一个概念代表所有的马!那个喂养者对喂养100头牲畜的知识所进行的有规则的简化处理过程,一定也是马、牛、羊、鹿、驴、猪这些语言概念逐步产生的奇妙过程。
概念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来处理被考察事物,通过形成概念来代表被考察事物,以及通过形成概念之间的关系来代表被考察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